眼下春意盎然,又到了一年上市房企年报集中亮相的时候。除了跟往年那样亮数据“秀成绩”,今年上市房企们还需要给投资者们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活下去”。
目前,诸多上市房企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航道、找到更多的未来增长点,披荆斩棘、大胆前行。他们提出的“新梦想”,成为了年报背后颇具看头的可能性。
从“土地”望向“天空”
2018年起,多家上市房企先后换上新旗号。扬旗即代表出征,趋势已非常明显。
2019年开年,碧桂园在集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工作重心是地产、农业和机器人”。
“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2018年年初,当创始人杨国强这番话在网上传开,一时间众议纷纷。很快,碧桂园就在5月份组建了现代农业公司,并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打造德庆(碧桂园)贡柑产业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种田”的决心。
既愿意老实种田,杨国强又比很多年轻企业家更敢大胆尝新,同时在前卫酷炫的机器人产业上发力。2018年下半年,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携手地方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建设总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项目,相继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全球范围招聘高层次人才……力度、速度、声势比布局农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多元发展仍服务房产主业
深入梳理房企的多元发展,很多仍是围绕地产主业布局,如何寻找发展新动能,开拓市场空间?
对于大众眼中很超前的机器人,碧桂园希望能踏踏实实地用起来。开年的第一个内部高管会上,杨国强号召全员加大关注和参与机器人业务,将其投入到新建造体系的各个施工环节上,“希望建筑机器人今年能完成量产前的试运营,在2020年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佛山碧桂园总部附近的碧桂园项目工地上,时常有博智林机器人研发人员带各种雏形机过来测试,里面的工人常有不少关于机器人的见闻:比如无人机怎样帮助他们做BIM测量,比如AGV自动运输车是怎么通过提前的扫描学习、掌握在复杂工地环境的自动避障能力。显然,不少碧桂园的机器人诞生下来就注定是“工程男”。
曾有业内人士总结,目前上市房企多元化仍呈现出服务房地产开发主业的性质,其多元化业务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深耕住宅绿色化、精品化、智能化的品质升级派;二是布局智能建造、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上下游产业的纵向拓展派;三是在金融、健康、教育、科技、文旅、物流等方面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横向融合派。
可以看到,当前形势下,房地产已成为链接人、资本、产业等各方面资源的重要平台,因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房企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从开发商向综合性投资服务商的切换。
发展新业务是选准方向攻坚
当然,房企们都很清醒,“新梦想”并不是梦,大家都基于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的深刻思考,选择那些最有生命力、并且能为主业造血的攻坚方向,从而激活更多的未来增长点。
以碧桂园进军机器人产业为例,尽管研发投入不菲,但机器人无疑是一个处于风口当中、具有足够想象力的行业。无论是用于建筑行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家用以及医学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巨大的市场容量预示着极为旺盛的需求。
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中老年劳动力逐年增加,体力、精力逐步衰退,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人身安全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适龄工作人口的减少,还导致用工成本增加,施工方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需求日益强烈。考虑到行业亟待改善的现状,哪个公司能捷足先登,最先使用机器人,就能取得显著的行业优势。
此外,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房地产行业龙头,碧桂园目前在全国有2000多个项目,服务超400万业主,每年新增几十万套房子的建造量,对建筑以及家用机器人有很强的内部消化能力。丰富的自有资源和应用场景,给了碧桂园投入高科技的信心和底气。
碧桂园投身现代农业也力争“接地气”。农业公司引入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利用机器人研发优势,布局农业全产业链,并可通过自有新零售平台凤凰优选向社区业主销售,实现了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产销闭环,既为农民带来了利益,又能满足消费者对放心食材的需求。
“中国农民建筑工的工资最近三五年都有比较多的提升,但还是很少有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我以前也在工地当过建筑工人,这确实是件比较辛苦的工作。”杨国强3月18日在香港举行的碧桂园年报发布会上说,碧桂园发展机器人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更是响应国家的号召,顺应未来的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所产生的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目前还在路上,这是值得去奋斗的。”
杨国强这番话或许说出了眼下房企发展新业务的理性和务实——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得远”,深思熟虑、选准方向,“抬头看天,低头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前迈进。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