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语录:
●说实在的,我爱南岳。我在南岳受益匪浅,我的晚年没有白过日子,没有浪费。我非常高兴在南岳住了20多年,第一,了解了南岳;第二,在南岳读了书;第三,在南岳做了一些值得安慰自己的事情。
或许是谭岳生的名字,就注定了他与南岳的不解之缘,有人评价过他是为南岳文化做出贡献的第一人。曾任南岳区委第一任区委书记的谭岳生,谈起这段经历,他少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慨,虽然他的老同事对于他在体制改革时每天上山“三件宝”——草帽、袋子和柴刀的记忆仍然犹历历在目,但在我们面前,在他眼里,谭岳生更愿意讲南岳的文化,因为他说,南岳是一本参读不透的书,一首吟诵无尽的诗,去做南岳文化,让他感觉特别有味道,有感情。
1986年,谭老从衡阳市政协退休了。退休之时就有人问他干什么去,谭老说,我要回南岳写文章去。就这样,他又回到了南岳,退休后的20多年,就是他深层次认识和研究南岳文化的20多年。他深深扎根于南岳文化的沃土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南岳文化的精髓,几十年如一日,用勤奋和汗水不遗余力地为南岳文化添砖加瓦。一分春华,一份秋实。他先后出任了《南岳志》的总篡,编篡了《南岳古今诗词文化集成》,组织出版了二十一本南岳旅游丛书,编篡了《南岳民间三套集成》丛书,系统整理了40余万字的佛教资料,为南岳博物馆收集珍贵字画、组建了南岳诗社等等。这些工作谭老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也是娓娓而谈,但他记不清楚也不愿意提及的是,他究竟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出任《南岳志》总篡,十年磨一剑,从1986年始他着手准备到1996年正式出版时,他已经70多岁了;编篡《南岳古今诗词文化集成》历时5年,共收录了历朝历代对南岳的诗词歌赋、碑文、石刻等共8000余首,字数达170万字,仅重量,就有6斤4两。组织出版了二十一本南岳旅游丛书,他亲手撰稿其中三本,细致的修改的有14本;当年他得知包括彭玉麟画的一堂四幅红梅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流落在沙泉民间时,他好几天没睡着觉,翻山越岭几顾茅庐,连大过年他还在那位老师家里,这才说服了那位老师心甘情愿把这些珍贵字画交给了国家,藏在南岳博物院馆。南岳诗书画社当时与岳麓、洞庭三大诗社全国闻名,而南岳诗社其影响之大,更为三大诗社之首,南岳诗书画社在长沙、广州等地开过多场书画展览会, 通过文化把南岳给宣传出去了;同时,他写了的南岳第一部电视剧《南岳传奇》,在当时国内一场展销会上,一次就卖出了1800套拷贝,令众多景区叹为观止。而这些传奇,以及《南岳志》里第十三章史料秩闻里的那些古老的神话历史,很多就是他从群众中谈天说地中“捡来的”,所谓捡,就是一个文化人灵感发现的自觉采风,从其中感受和体味民间文化的深沉和厚重,汲取民间文化的无穷养份。有人说谭老有文化,才能成为名重三湘的方志学家。他笑着坦言自己不过读了几年小学,其余都是靠后天的勤奋学习。说起这些,他率真豁达的性格、庄谐潇洒的风度顿时显露无疑。
在谭岳生的家中,我们看到:书房,客厅、床头,甚至是餐厅的壁橱里,全都整整齐齐地放着书,有的书,他还贴了标签,便于找资料时查阅。年逾八十的他,每天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写稿,没有在意过自己的年龄,也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眼力不好他就用放大镜,常常是老伴催他了他才歇一歇。有时候会有人就南岳文化的问题来请教他,他也不吝赐教,毫无保留。目前,谭老手头正在写的《南岳诗文及其注解》。翻开,全是手写的钢笔字。对于这,谭老无怨无悔,他始终觉得旅游离不开靠文化,旅游的深角度就是文化。而他为南岳文化这么多年所做的,也是给南岳菩萨、南岳人民,来岳游客和整个社会作一个交代。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在谭老漫漫的人生风雨路上,他对南岳文化理解的深度、所投入生命情感的浓度,和他执着于南岳文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因为这种精神,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眼光,还是一种境界……
作者:rednet
编辑: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