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内】[思客]两种平民生活:逃离土地或拼命出城

来源:新华网 作者:金何 编辑:彭俊 2015-08-24 10:29:33
—分享—

  

 

  有多少人已经逃离土地,去追求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都会慨叹乡村变化的日新月异。不是街道翻新了,就是安装了全新的太阳能路灯,再不就是村子里又开了一家大一点的商铺,以前需要到镇子里才能买到的各种货品,如今不用出村就能买到了。但另一方面,当我徜徉在田间地头的时候,昔日的庄稼地如今正在成片成片的荒芜,而撂荒的原因无非是两种:一是老板举家迁往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里去了,二是外出打工把子女家人都带上了。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跟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村子里剩下了老人和留守儿童,那些如同候鸟一般的打工者,只是在农忙以及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里住上几天,传统的乡村生活在一点点萎缩塌陷。这并不表明人们留恋过去的生活,相反生活在乡村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今后的生活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回家母亲也都一再跟我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就是要逃离土地的。

  逃离一词听起来未免有点悲怆,但在城市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慢节奏的乡村生活确实已经让人厌恶了。我的家乡正在发生的渐变,是全国乡村的一个缩影。21世纪的今天,或许除了那些厌恶了城市生活的、有钱又有闲的中产阶级以上人群向往桃园生活以外,恐怕没有多少人真正留恋传统的乡村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沉溺于传统的乡村生活无疑还是会影响社会整体发展的。所以无论是谁,都不会再去做这种在现代社会里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把农民身上的黄土味儿除去,才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越来越多的乡村人,也愿意接受这样的发展潮流。

  也正因如此,当一篇小学作文出现在舆论视野里时,公众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到了四川凉山——这片被国家重点扶贫的土地。很多人,尤其是曾经去过当地的志愿者,都在网上念念不忘地吐诉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言语里满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吐诉的重点:这片土地上的人愚昧、落伍、冥顽不化、懒惰、拒绝进入现代社会......总之,一切现代社会里人类身上应该有的基因他们身上都没有。

  这也难怪,当一个社会出现阶梯式跨越发展的浪潮时,一部分地区是主动寻求发展,最后走在了发展的前列,一部分地区是跟在前者的后面亦步亦趋,虽然可能超越不了前者,但还是从过去的模式中跳出来了。而剩下的一些地区,因为主观和客观上的双重因素,他们的发展是停滞的。往往这种时候,在外界的干预和引导之下,一些地区也能甩掉贫穷的包袱跟上大部队。但依旧还是会有一些掉队者,无论社会怎么尽力帮扶,这些地区就是脱离不了贫穷的窠臼。

  

 

  拼命出城与拼命进城,似乎都是一种“潮流”

 

  此时继续帮扶者有之,放弃了帮扶斥责者也有,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凉山贫困地区代表的是一个农牧业社会,它的对面是一个全新的工业化的城市社会。这种对立与之前出现的场面极其相似,那就是原始人的采集社会和现代人的农牧业社会,不过这已经是几千年以前的老黄历了。在当时的世界里,新晋成为农民的人类,无疑会觉得那些依旧生活在洞穴树冠上,靠着采集为生的原始人的生活是落后的。于是,不管是同化也好,还是使用武力强制改造也罢,整个世界,除了那些极其偏远的地区以外,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农民的天下。几千年之后,美洲大地上出现过这样的场面,只不过白人遇见印第安人的时候,他们以自己的优越感使用了比原始人类更加野蛮的方式把他们赶尽杀绝了。而在东方的土地上,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就是用武力“强迫帮助”了我们发展。

  回到原来的问题,面对类似凉山地区这样始终难以脱贫的地方,在他们有抵触情绪或者“烂泥扶不上墙”的时候,社会要不要继续帮扶,甚至是“强迫帮助”他们呢?

  无疑这是一种进步,但整体的进步并不能够代表个体就幸福了。

  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作者看来,原始的采集社会过渡到农牧业社会就是一个陷阱,农业革命虽然让食物链增加了,但随之人口也激增,而且还产生了一群养尊处优的精英分子,农民的工作比靠采集为生的原始人更加辛苦。就个体而言,相对于整日被牢牢地束缚在庄稼地里,他们难道就不会向往之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再回到现实社会,今天我们之所以脱去农民的标签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是因为我们向往而且始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城市生活最终会给你我带来幸福。除了少数人能够过上精致的生活以外,大部分人被圈养在一座座巨大的钢筋水泥牢笼里,整日为生计奔波,为别人的资本积累服务。交通便捷、通讯便利,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但其实我们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了过去的十倍快。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看看那些调查问卷吧,越是生活在北上广这样发达文明的大都市里,人们的幸福指数反倒越低。

  发展永远是社会的进行式,并不是说为了个体的幸福与否,就强行阻断发展,凉山地区的贫困,社会的帮扶肯定也还是会继续进行。但在帮扶凉山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却给我们这些已经进入到工业社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

  在我们称他们为穷人的时候,那是以工业化社会俯视农业化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信息和观念不对称的比较。无论是客观原因的交通闭塞,还是其所导致的主观上不能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观念,抑或进而使得一部分人抵触外界,这都不是他们自己的错。

  在相同的社会层面里,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贫穷的标准恐怕已不再仅仅是否能填饱肚子了,随着社会整体提升,贫穷的标准也在上升。因此当一个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只不过是从农业社会的贫穷,提升到了工业社会的贫穷而已。同时,城市虽然提供了无数的机会和资本,但大多数群体,面对着蜗居、房贷、就业、医疗等各种接踵而至的新问题,依旧只能在城市化会的底层做一个“都市局促的平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给贫穷地区的人下各种仓促的定义。

  更何况不管是富裕阶层还是平民阶层,个体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活久了,似乎都有要逃离但又不能脱身的遗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有至少以下三种境况出现:

  1、一些富裕社会阶层的人重新回归到田园时代的慢生活节奏。

  2、我的一个发小在北京从事IT工作,工资很可观,但是每次他跟我聊天,内容都是抱怨生活太单调枯燥,而且太累。从以往的报道中我们也知道,城市年轻白领,正逐步成为猝死的主力军。

  3、家乡很多人都在城里从事建筑行业,为了生计,即便四五十岁依旧在工地上拼命。如果此时让他们重新回归土地已经不可能,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在家种地果腹甚至都成问题。

  是拼命进城还是拼命出城,是绑缚在城市发展的战车上拼死前进,还是离开它重新回归田园?看来发展给个体带来福祉,同样也会带来问题,发展也只有永远是进行式,才能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无论你是富豪还是平民,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融入工业化的社会里,面对社会发展的大潮,个人的力量和意愿都是渺小的。因此在救助贫困地区的道路上,社会是不是也应该充分考虑个体的意愿?即使是为了社会的整体,我们也不能用愚昧、落后这样的标签来定义当地人。因为我们都处在不断的前进中,今天的先进,可能就是明天的落后。

  社会负责定义,个体负责选择,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平民生活的选择上,每个人在瞬间都被淹没在时代的大潮里。这是我们整体选择的幸运,也是我们个体选择的迷茫。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来源:新华网

作者:金何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