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岳八怪】和尚道士住一块

来源:红网南岳站 作者:朱正光 康松柏 编辑:彭俊 2013-07-18 15:24:03
—分享—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然而,当你来到群峰逶迤的南岳衡山,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古刹林立,宫观遍山,道袍与袈裟相映,经谶与梵呗相和,更有趣的是,山脚下的南岳大庙里,东边是道教的八个宫观,西边是佛教的八个寺庙,它们开门相见,烟火相通,并且在这里轮流侍奉正殿香火,这种佛道同居一山、共存一庙、和平共处的奇特景象,成为南岳衡山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堪称世界名山一绝,游客称之为“和尚道士在一块”。2003年11月,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南岳大庙时感慨而风趣地说:“现在国外多是战争、恐怖事件,南岳宗教界都能和平共处,世界各地都要来学南岳”。

 

  僧道握手泯恩仇

  在我国,佛教和道教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宗教,佛教是指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教化为中心所创立的宗教,公元二世纪初,由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了南传、藏传、汉传佛教三大体系。道教,人称国教,它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名。由于历代帝王对佛道认识及信仰不一等因素影响,一千多年来,佛道两教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中历经了长期而复杂的争斗。

  南岳衡山作为中国五岳名山之一,既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又是驰名的宗教名山。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南朝梁天监二年(504),僧人惠海便来到南岳,于莲花峰下建方广寺,陈光大元年(567),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来南岳开山立宗,讲经弘法。故从南朝起,南岳就成为我国南方的佛教中心,素有“十大丛林、八百茅庵、三千弟子”之说,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中国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充分说明了南岳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独特地位。道教传入南岳要比佛教早200多年。东汉末年,中国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自天目山云游南岳,成为道教进入南岳第一人。道教作为宗派正式进入南岳的为上清派,其开派祖师魏华存潜心修道于南岳,是中国第一位正式出家的女道士,她仙逝后,历代帝王多次为她赐额修观,著名诗人李白有诗赞“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由此可见,南岳亦是道教在江南主要的活动中心和传播基地,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道佛两教进入南岳后,由于其信仰、渊源不一,教理、教义不同,修行法旨更是大相径庭,不可避免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张宣扬性命双修、长生不老之术,故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朝以前,整个南岳几乎是道教一统天下。陈光大二年(568),佛教高僧慧思(515-577年)率徒众40余人,自河南大苏山南来衡岳,在掷钵峰下开始创建大般若寺(今福严寺)。当时南岳道士欧阳正则害怕慧思这股巨大的佛教力量进来,影响道教的地位,便在陈宣帝前诬告慧思是北齐奸细,秘密在南岳埋藏武器,以传教为名招兵买马,伺机起兵谋反。于是陈宣帝派使者来南岳密查,使者刚到半山亭观音桥,就遇上两只老虎挡在桥头,被吓了回去,便向陈宣帝汇报慧思有神虎相助,陈宣帝听后惊讶不已。为澄清事实,不久,慧思亲自去金陵(今南京)拜见陈宣帝。据说慧思到金陵时,城内四门群众都看见身着金色袈裟的慧思从城外缓步入城,一转瞬间,慧思又从空中飞降到陈宣帝的宝殿上。宣帝极为震骇,奉为神师,倍加崇敬,礼称“思大禅师”。慧思回南岳时,宣帝亲率官员送至十里长亭。欧阳正则诬告慧思的阴谋破产了。按陈代法律,诬陷是要杀头的,但慧思认为开辟事业需要团结更多的人,便在宣帝面前把欧阳正则保了下来,欧阳正则感激涕零,从此以后,僧道两教握手和解。

 

{Ky:PAGE}

 

  同仇敌忾御外侮

  众所周知,出家人一般不问红尘世事,但当遇到外敌侵凌,他们会象所有中华儿女一样举起民族正义之旗,毫不犹豫地投身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外侮,南岳衡山往日与世无争、不问尘事的出家人结成同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9年4月23日,以巨赞(解放后担任过中国佛协副会长)、演文为首发起组织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在南岳大庙召开僧、道全体大会。当时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的叶剑英了解情况后,肯定了他们的爱国行动,找到为首的几个人说:“建议你们这个组织的名字改两个字,将‘教’字改为‘道’字,‘国’字改为‘难’字,这样就可以团结更多的宗教界爱国人士,不仅是僧尼,还可以把道士团结起来。抗日民族救亡运动,团结的人越多越好,越广泛越好。”他的建议被采纳。同年5月7日, “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在祝圣寺召开了成立大会,叶剑英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并作了题为《普渡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演讲。

  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活动。救难协会首先在祝圣寺、南台寺等地召集青壮年僧侣和道士举办军事训练班,集训结束后,从学员中选出一些有文化知识的佛道青年,开赴长沙、湘潭等地,召开各种会议,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上街刷标语、出墙报、作演讲。动员和组织宗教徒积极投身抗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的爱国热情与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与赞扬。周恩来、郭沫若、田汉、邹韬奋、夏衍等先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田汉写下“僧衣脱却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的激情诗句盛赞协会的成立,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报道了协会成立大会的盛况,并全文刊出了叶剑英的演讲词,影印了周恩来给祝圣寺暮笳和尚“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亲笔题词;重庆《新华日报》还全文刊登了救难协会的章程和宣言,香港一家世界语杂志将这份章程译成世界语全文刊载,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的壮举迅速传遍了海内外。

  僧道互助搞生产

  佛寺和道观历来都有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解放前,僧侣道众除自己进行耕种外,田土山林的地租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新中国成立后,僧人道士重新分得了土地,他们开始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从事个体劳动生产,象新中国广大农民一样过着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上世纪50年代初,这些宗教徒感到劳动力薄弱,技术缺乏,分散生产困难很多,便决心自发组织起来,走自食其力的道路。经过多次酝酿,佛道教徒共同成立了“南岳宗教农业互助组”。成立大会上,当代高僧明真法师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禅并重的生活是切实可行的,并勉励他们“寓修持于劳动,把生活当佛(法)事”,团结努力,把集体生产搞好。于是,在南岳衡山的山林中、菜地里、农田上出现了僧人道士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融洽场景。他们打破了宗派的界限,互相交流生产、生活的感受,共同享受丰收的喜悦。劳动之余,他们各自进行修持活动。

  在随后全国各地掀起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南岳佛道农业生产合作社”运用而生,佛道两教在互助的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们一面建炉炼钢、扩植果树,开辟茶场,努力钻研生产技术,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一面接受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思想觉悟逐步提高。他们除照顾附近五保户外,添置了各种农具,安装了有线广播、电话等,农闲时间还举办各种学习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总结推广南岳宗教徒们互助生产的经验,上个世纪50年代末,湖南省委统战部和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在南岳召开了“湖南省宗教界劳动生产和自我改造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会议认为,佛道社的僧道在海拔600多米以上的高山,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种植水稻,不仅能做到僧尼道士口粮全部自给,还有余粮卖给国家,摆脱了过去依靠田租和香火维持生活的局面,拿起锄头,向荒山进军,改造了自然,改造了人的思想,充分显示了团结的力量。

  文化相融共发展

  南岳佛道长期共存共荣,更重要的是文化方面的相融相通。佛道同居的南岳大庙,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塑、祀典、管理等方面。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历史的精华和文明的结晶,而最能具体形象地表现每个历史时期文明标志的首推建筑物了。始建于秦汉时期的南岳大庙,可谓“穷壮丽于天工,拟神威于帝居”,其气势之宏伟,环境之幽深,庙貌之富丽,装饰之精美,可以从诗人韩愈因官场失意被贬潮州,途径南岳时写下的千古名篇——《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里的“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诗句中窥见一斑,素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誉,其建筑集中体现了儒、释、道相融的特色。棂星古称“天田星”,按古代说法,它主国家兴旺、人才辈出,汉高祖刘邦曾命祀棂星,凡祭天地必先祭棂星。宋仁宗天圣六年(1029)筑郊台外垣,始置棂星门,故棂星门多建于宫廷和儒士集中之庠序(学校),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和表现,南岳大庙第一进即为棂星门,在神庙建筑中比较少见,而且南岳大庙的棂星门明显夹有较多佛、道文化的内容。门联一语云“棂环卍字,槛绕回文,仰台阁辉煌,是谓仙宸帝阙”。“卍”(读万)是佛教标志,意为吉祥云海,或谓释迦牟尼胸部出现的瑞相;“仙宸帝阙”则为道家之语。棂星门东西两侧便门上的横额,一为“东来紫气”,一为“西霭慈云”,用的是道经佛教典故。东便门上的彩塑为八仙和道教的朱陵洞天,西便门上为佛教赞颂的方广古刹等。与其他岳庙不同,东八观、西八寺与中轴线上的儒家建筑共同构成了南岳大庙的整体,且两相对称的寺观,内围墙均有一门与中轴相通,门联各俱佛、道特色。

  南岳大庙的泥塑、木雕、石刻,以其数量多、品种全、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誉为“江南三绝”,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盘古开天”等神话故事,有“苏武牧羊”等历史人物,有 “卧冰救鲤”等孝义事故,但更多的是歌颂仙佛圣贤,寓扬善劝恶以教化人们的艺术匠心。如“达摩东渡”、“八仙飘海”、“子牙收妖”、“道德真君下山”等传奇故事,它们构图严谨,刀法细密,形象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致地凸显了佛道文化精髓。

  南岳佛道两教虽然长期同居一庙,共祀岳神,但南岳大庙一直由朝廷管理和修缮,其庙监历来都是由朝廷任命有才能者担任。以宋代为例,先后当过庙监的有朱熹、胡宏、陆九皋等百余人,多为鸿儒学者。祀典亦由朝官、庙监或学者居中主持,佛道各推荐一人任协理,位列左右,庙中众僧道随侍列后,此制一直维持到清末民初。现在,每遇重大节日,佛道两教都要共同一起在南岳大庙正殿举行祀典和法事活动,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正是由于朝廷的这种平衡作用,为佛道两教同居一庙、共存共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鸿儒巨学为佛道文化的相融相通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佛道两教在这里共存共荣,为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红网南岳站

作者:朱正光 康松柏

编辑:彭俊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uenews.com/content/2013/07/03/70451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