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 周英燕
今年1月2日下午2时许,一名33岁的广州女游客在祝融峰景区游玩时突发心脏病。区旅游、卫生、消防、景区管理等部门闻讯后立即组织救助,但因天气恶劣,路面结冰,车辆和索道都不能正常运行,救护人员和设备无法及时到达事发现场。现场医护人员和景区工作人员虽全力救助,但该名游客还是于当天下午6时左右在景区内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敲响了我区旅游救助工作的警钟。如何完善旅游救助体系,建设和谐旅游景区,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我区旅游救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京广高铁、潭衡西高速、南岳高速的建成通车,南岳客源大幅增加,2012年已达600万人次。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成立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加大了值班巡查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半山亭消防救援站和景区医疗救护点,及时处置各类旅游突发事件,较好地保障了来岳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尽管如此,我区近年来还是发生了一些旅游意外事件。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区共发生游客死亡事件7起,旅游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南天门以上路段。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香期朝圣的老年人较多,由于旅途劳顿,加上高山反应,容易诱发疾病。上述7起事件中有5起是游客游览途中突发疾病死亡。二是南天门至祝融峰路段坡陡弯急,旅游旺季和冰雪天气容易发生游客拥挤和滑倒事件。2012年有2起事故为游客踩空或滑倒,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三是中心景区医疗救护点缺乏必要的急救设备,急救能力有限。四是受冰冻等恶劣天气影响,景区交通无法正常运营,救援人员和设备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导致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这几起旅游突发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我区旅游安全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虽然成立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但没有明确牵头部门,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和专业救助装备,在旅游安全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上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一些危险路段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甚至没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三是应急预案执行不到位。现有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责任不明确,考核机制不健全,救助措施不得力,而且很少组织预案演练。四是旅游组织不科学。大庙、祝融峰等景点过于拥挤。祝融峰的护拦挤塌事故已敲响警钟,旺季被迫分流游客。大庙正月初一、农历八月初一更是如履薄冰。
二、进一步完善我区旅游救助体系的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旅游救助机构。要迅速组建指挥有力、责任明确、协调到位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旅游救助专项经费,安排办公场所和专门人员,实行常态化办公。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要简化程序,直接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按级别启动相应的救助措施,快速高效地加以处置。
2、强化旅游安全预防工作。一是加强旅游安全宣传和防范。科学编排旅游线路,旺季提前组织分流游客,恶劣天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游客安全游览。必要时停止发售门票,限制车辆、游客进入中心景区,大庙景点晚上不对外开放。二是完善安全设施。危险地段均须设立安全护栏、护链并设立警示标识,开通求助电话。三是严格景区交通安全管理。禁止摩托车、私家车载客,杜绝营运车辆超负荷运转和司机疲劳驾驶。
3、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一是要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做到职责明确,操作性强。同时,对预案要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游客和相关部门知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该找谁、听谁指挥、该怎么做;二是配备适合南岳地理、气候特征的车辆、医疗器械、营救工具;三是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景区消防站、景区管理、轿运、旅游、公安、交通、卫生、寺庙等单位要明确一些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身体条件好的人员进入应急救援队伍,定期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和实地演练。
4、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相应的督查考核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工作检查,对因处置旅游突发事件不力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
延伸阅读:
【两会直通】政协重点提案:落实林权流转政策,以“茶文化”促南岳茶业发展
来源:区政协
作者:周英燕
编辑: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