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现代游记】冬游南岳

来源:娄底日报 作者:李继仁 编辑:彭俊 2012-12-26 16:22:30
—分享—

  岁末,我了却了一个心愿——游南岳衡山。

  南岳,号称五岳独秀。也许因为我们去的季节是隆冬,山涧的溪水几乎不见踪影,山下的华严湖水库正在清淤,山上的树木虽仍处处深绿,但是绿而不翠,我不觉它们多么的“秀”。如果是春夏之时来看,当能更好地感受它的盎然生机,或许是夏秋之交来看,当能更好地领略它的五彩斑斓。在这天寒地冻的冬天里,让我赞叹的是上封寺后及各处山尖风口上虬枝盘曲的古松,还有观音岩巨石,不是一个“秀”字能形容,我更多地感受的是它们有苍劲的铮铮傲骨之象。

  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多面的:在以秀著称的衡山,也不仅是秀。苏轼游庐山时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的迷人处正在于它的深广,它包涵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质的景物,不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季节,会有不同的发现,如能跳出平常视角、定势思维定会有不寻常的发现。

  人,不被人认识、或被片面地认识,更是情理中的事。人乃万物之灵,知人何其易也。毫无疑问,人与山比,人更灵动、更深邃。认识一个人绝不能仅看其“标签”,自己一时不被人所认识也用不着忧虑。孔子说得好:“不患人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南岳之令人称奇,当然还有它的山之巍峨。在盆地中突兀一座海拔一千三百米的高山祝融峰,对比之中当然是更显雄伟了。韩愈诗云:“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恰当地描摹了南岳的山势与云海。

  在科学家那里,山的高度是用海拔高度来衡量的。而在游人感觉里,山的高度不外三个方面:一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给人以胸心宽广之娱;二曰高处不胜寒—— “何似在人间”,给人以孤寂之警;三曰攀登之艰险——“千岩万转路不定”,给人以意志的考验。

  在去南岳之前,我登过海拔一千五百余米的纪念孙思邈的药王殿所在的龙山,和海拔一千六百余米的蚩尤故里大熊山。龙山和大熊山虽高过南岳的祝融峰,然而它们是在群群高山之中,确不如祝融峰之拔地而起,显得有高度。

  此去南岳,对祝融峰之高我的感受却不如龙山。我们去南岳的当天,天是阴霾的,无缘俯瞰湘江逶迤、洞庭烟波,用眼睛感受它的高度。唯有脚手的攀登能感觉它的高度了,可惜的是,南岳它太有名了,游客众多,为方便过着现代优裕生活的游客登临极顶,商业化的旅游产业便修筑了直达山顶的公路及索道,我们一行人也坐车登上了山顶,于是没有了攀登的切身感受,只觉得如履平地,到那里“赶了一个集”。而龙山我是徒步爬上去的,山顶人迹罕至,顶峰上暑季的清凉给了途中的汗水以最好的回报,虽说艰难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似乎如同登山。有些人一路坦途、车马代步,轻易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却不一定能观天地之宽广、感世间之炎凉、体生息之艰辛;有些人筚路蓝缕、艰难攀登,或力不足、或非有志、或随以怠、或迷花倚石,终不能达峰顶,赏无限风光于险峰。

  南岳的魅力,无疑在它的宗教文化。

  南岳,自东晋以来,一直是南方最有名的佛教圣地,历代都有皇帝来此封祭名山,高僧来此修行传道,千余年来香火不绝。南岳,它并非独尊佛教,它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还有儒家的庙台书院。南岳几十处景点几乎都是宗教色彩的人文景观。

  南岳的游人,人人都可谓是香客,无论其是否笃信释老,来了这里总要在各庙观中烧香许愿、虔诚膜拜一番,有求健康平安的、有求生子续嗣的、有求财求福的。古镇的店铺也多是销售行香、佛像的。

  令我感兴趣的是我们汉人的宗教观。据说西方人信教就要严格遵循教规去言行。而我们则是刚从庙宇中求佛出来,又走进道观去求仙问道,下得山来走进餐馆大嚼鱼肉。我以为,我们汉人虽说也拜佛求神,其实我们不是宗教的,我们是世俗的,我们是哲学的,我们是儒家的,我们不可放弃的是祖先崇拜。我们的“教主”是孔圣,我们的“教堂”是宗祠,我们的“教规”是礼义,这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在南岳,我发现“有求必应”四个字出现的频率很大。这不正是求神拜佛者的心灵写照?我想菩萨神仙一定会关照其虔诚的膜拜者们;假如我们用同样虔诚的心和膜拜的姿态去与世间的凡人相待,也一定会生活在友爱之中,关键时刻一定会有贵人相助。以凡人之认知,世间未知的多于已知的,不言而喻,所以,我们不可自视过高,常怀一颗敬畏之心不可少。人生要自强不息,人生也要有信仰寄托,无论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

  冬游南岳一日,人生感悟有三,不虚此行。

来源:娄底日报

作者:李继仁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