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南岳佛教茶事(三)

作者:rednet 编辑:彭俊 2012-12-26 19:49:12
—分享—

农禅和佛寺茶业

  南台寺禅堂有联:

  福慧双修兴古刹,

  农禅并重振宗风。

  这副楹联肯定了农禅制度在禅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制订丛林清规,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百丈怀海推行的劳作制度,要求禅林从事作务劳役时,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上下合力,称为普请。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载,此制于唐代即行于各地,当收获蔓菁、萝卜时,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尽出担柴。盖此制原系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皆以普请为之。百丈怀海的身体力行,使佛寺清规普遍实行,也使佛教参禅修佛与世俗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投入劳动,忘怀一切,空诸所有,将身心俱投入到劳作之中,也就是将自己的性灵回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寺庙多在深山野林,有发展茶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加上有怀海所立规章制度,饮茶渐次成为佛寺参禅一个部分,佛寺参禅修佛需要,茶叶的生产加工迅速发展。南岳衡山佛寺茶叶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生产了很多优质名茶,其中能仁寺生产的茶最有名。李群玉的诗《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提到的方及,是一位佛寺制茶高手。方及其人,是南岳佛寺一位高僧,他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很深交往。诗中说到龙山人“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也反映寺庙从事农耕劳动亲自制茶的现实。还有一位巽上人,将自制的茶送给柳宗元,巽上人是禅宗和尚法证之徒,柳宗元曾为法证立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智蟾上人游南岳》就说到“到时春尚早,收茗绿岩前”,反映佛寺参禅习佛和从事农耕的日常生活:

  终日念云壑,南归心浩然。

  青山入楚路,白水望湖田。

  野渡惟浮钵,山家少施钱。

  到时春尚早,收茗绿岩前。

  佛寺的农耕劳动制度化,称为农禅,农禅与禅有别,但禅院制度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促进佛教丛林制度的发展。

  由于农禅制度,农耕与参禅并重,为寺庙发展茶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马祖道一根据建立丛林的需要和自己悟禅体验,提倡“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开辟山林,自给自足,包括种茶、植树都移入佛门,促进禅林经济的发展。清李元度主修南岳志记载,清雍正13年查稽寺院土地,其中19座寺院拥有土地5112亩,方广寺、永明寺均有土地1000余亩。又有一项数字记载,1919年衡山僧道寺院占有土地1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寺院拥有土地,一是出租,二是自己耕种。自百丈怀海制定佛门清规以后,丛林僧众自方丈到执事、执役均参加劳动生产以养活自己,或从事林垦,或耕种农田,砍柴、种菜。宋刘克庄《云峰寺》一诗云:“七里深林集暮鸦,插天金碧被林遮。华堂何止容千纳,菜地犹堪置万家。”云峰寺位于云密峰下,唐代高僧法证曾住此寺,柳宗元与僧寺往来密切,法证之徒巽上人送过柳宗元茶叶,柳宗元有《巽上人送新茶》一诗。可见云峰寺在唐时就已经在寺院种植茶叶,并且有优质好茶。明代开始,南岳茶闻名省内外,制茶成为寺院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南岳摘茶诗》第八首云:“清梵木鱼暂放松,园园锯齿绿阴浓。揉香捋翠三更后,刚打乌啼半夜钟。”写的是僧寺制茶景象。清潘耒写的《游南岳记》记述:“石皆载土,肤寸出云。虽孤峰绝顶,皆有泉可凿,有土可耕,故大寺院可以安众,而荒岗绝壑,把茅盖头,培竹种茶,皆可易粟,无持钵乞募之苦。”还有些寺院,继续采集野生茶,制作优质名茶,如清康熙年间,北京人刘献廷访水月寺,收到僧寺住持静音送的钻林茶,就是采摘生于林间岩罅中的野生茶叶制作。

作者:rednet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