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词美文】半山亭

来源:短文学网 作者:性淡如菊 编辑:彭俊 2014-06-03 15:44:36
—分享—

  由穿岩前行200多米,便进入半山亭侧胜境牌坊。每年八月,沿路上香客众多,都穿着黑衣,顶着皂巾,系着红兜兜,来来往往,与街道上一般热闹。更有峭壁悬崖,流水淙淙,树木倒挂,增添几分游兴。引人注目的是路旁石刻"五岳独秀"和 "天下南岳",字特别大。再往上上有"烈光亭",是民国期间(1933年)建的,用以纪念辛亥革命志士龙璋。

  继续前行,只见路边有一块突兀的花岗石岩,岩背上刻着四字:"有负南岳".署名为石宏规。沉吟良久,不解。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石宏规于1934年7月--1937年1月和1941年--1946年春,两度任南岳管理局局长。他在南岳任职期间,为南岳的基本建设做了不少工作;规划和建设了南岳古镇街道、铺房;修起了由半山亭到南天门、南天门到藏经殿、磨镜台到老塔土乙三处简易公路,共长15公里;建成南岳林场苗圃,大规模绿化岳山;修复为日机炸毁的大庙部分建筑等。应该算是不负南岳了,临走前勒石刻碑:"有负南岳".其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自古居功自傲的人多,谦虚谨慎的人少,他的勒石对我们也是一种警示。记得第一次来,非常努力地往上攀爬,经历无数山峰。几个小时过去,终于来到一处繁华地带,有停车场和宾馆,心中大喜,以为就到山顶了。问了酒家的老板,"这是祝融峰了吗?"老板大声笑起来,告诉我"这是半山亭。离祝融峰还有一半路程1南岳的大可想而知,我起初的狂妄之心,在此轰然倒塌。

  "有负南岳"下面,有一块巨石,高约5米,从当中裂开两半,有如倚天长剑一劈而成,一条小路从中穿过,通往半山亭和玄都观。《南岳志》称它为黄巢试剑石。黄巢是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的《不第后赋诗》:"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气势雄浑,豪气干云。

  传说唐代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挥师北上,途经岳市,照例出榜安民,开创济贫。可布告贴出后,却无百姓前来领粮。黄巢感到纳闷,派人暗中访查,才知是汪尚财在捣鬼。汪尚财为南岳最大的恶霸地主,自恃有几分武艺,平日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人称"土皇帝".起义军一到,他便暗中散布口谕:"天皇皇,地皇皇,谁家买田谁得粮。今日去领粮一石,尔后叫你还一仓。"自己却躲到师父--半山亭胖道人袁光辉那里去了。黄巢决定亲自去抓汪尚财。他腰系宝剑,骑着红鬃烈马,率领百余亲兵朝南岳山上奔去。

  快到半山亭时,一个满脸横肉的胖道人带着百来个道徒拦住去路。胖道人双手抱拳,拱身问道:"大将军何来闲暇上山观景?"黄巢一看,知道这胖道人即是袁光辉,便跳下马来,还礼答道:"鄙人今日专为辑拿令徒汪尚财而来。明人不做暗事,还望尊师切勿隐匿。"袁光辉知道不好隐瞒,就拔出宝剑,蛮横地说道:"将军要带走小徒,敢不从命,只不知我手中的宝剑肯不肯?"黄巢冷笑一声,问道:"你要怎样?"袁光辉也不答话,挥起宝剑,将路边一株三尺多围的古樟砍成两截,说道:"将军要是也有这等能耐,我愿将汪尚财交出。"黄巢正声道:"果真?"袁光辉答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黄巢一听,怒火顿起,"嗖"地拔出随身佩带的追风宝剑,对准耸立在路旁的一块丈多高的岩石辟去,只听见天崩地裂的一声炸响,巨石顿时裂为两块。黄巢辟开巨石,士兵们喝彩叫好,道士们却吓得瞠目结舌。袁光辉脸色煞白,乖乖地将汪尚财交了出来。黄巢将汪尚财押回驻地当众斩首,百姓再也不怕了,高高兴兴地去领粮食,有的还参加了起义军。从那时起,南岳半山亭下就多了一道风景线:试剑石。

  试剑石后刻有一个3米见方的楷书"佛"字,雄健苍劲,博大浩瀚。旁边有一石刻:"一剑惊挥石竟开 ,黄巢何负此山材 .老天若管人温饱 , 铁戟吴钩早自埋".行书,潇洒娟秀。旁题"黄巢试剑石,一九八三年柳倩。" 一石之中,佛的慈悲、农民起义军首领的霸气、文人忧国忧民在冲突中融合,在并存中争鸣,可谓壮观。

  半山亭景区幽巉邃静,林深树密,绿色沁人。抬头只见古松参天,修竹滴翠,山岩峥嵘,清溪潺流,云雾缭绕,内心是无尽的寂寥与宁静。现存半山亭是一座新亭,1981年重建,殿堂式四方亭,彩檐高翘,古朴雅致。是一座六方形凉亭,据说叫"翊武亭"是为了纪念民国先烈蒋翊武的。元代诗人胡汲仲《半山亭》:"万磴岚光冷滴衣,青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坠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层岩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明代张居正《半山亭》云:"碧落平分境,危亭架穴漻。未穷天路尽,已觉世尘遥。云海翻银浪,风篁听玉萧。九关知不远,霞起祝融标。""白云处处满,行子暮何栖。不辨幽林色,惟闻归鸟啼。虚岩应灵籁,人语隔前溪。夜宿庄严境,明珠照客迷。"

  立在"半山亭"里远眺,只见天柱峰一柱擎天,直插九霄;湘江逶迤如练,环绕青山;南天门白云缭绕,隐隐约约。关于半山亭,民间也有一段有趣的传闻。据说很早以前此地为半云庵所在,为上下山必经之路,麓山寺的僧人下山买物,挑担回寺,常在此歇息。当时,有一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一首。曰:"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嵌,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修佛好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诗传到主持方丈耳里,大为赞叹,不再令其烧火,而授以佛经,日夜持诵。此诗对仗颇工,句句用半字,用法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佶屈聱牙之弊。半云庵虽已久圯,而"半"字诗却流传至今,给人们增添游兴。半云庵就是古时的吸云奄和省心亭,在现在的玄都观所在的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半山亭".

  玄都观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道士谭教清将始建于南齐的佛寺吸云奄改建而成。并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全称"十方玄都观".庵侧原有省心亭,民间惯称之为半山亭。观内原有一木质竖匾,上书"天下名山"四字,为宋徽宗手笔;铜铸"千僧锅"一口,上有"清顺治七上造"字样,都遗失了。山门上有一石刻名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寓意深刻,发人深醒。玄都观北依烟霞,东扶香炉,西望天柱,脚沓赤帝。红墙碧瓦,高耸在苍松翠柏之间,环境清雅,宛若仙宫,是个修行的好地方。玄都观经历历史沧桑,也是几兴几废,道士也曾被解散,现在为南岳和湖南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观分三进。第一进是山门。为宫殿式的牌坊,坊壁正中,竖书"玄都观"三个金色大字。旁边饰有八洞神仙和"紫气东来"彩塑。给人的感觉是雄伟壮丽,金碧辉煌。装饰华丽、嵌有云龙大幅浮雕。两个八字照壁,壁下石头狮子和一个铁香炉。庑殿式顶,正脊上饰琉璃雕花漏空瓦格,中竖红黄色宝瓶,两端有张口翘尾龙形鸱尾,四檐装琉璃瓦当,檐角上翘。乍看,就如仙宫玉阙,如临仙境。

  第二进是大罗宝殿(玉皇殿)。殿宇恢宏,巍峨壮观。门上挂着"大罗宝殿"横额,左右是"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两块金字黑漆大匾。庭中有两株高约十丈的古树,树冠遮天盖地。殿中供奉着玉皇大帝的神像。玉帝头戴宝盖,面色慈祥,身着红袍,腰束金带,双手拱捧玉笏,看护着人间的一切,只等着游人来顶礼膜拜。

  第三进是三清殿。石柱上有一联,联曰:"三宝至尊统御一无造化;清虚妙道衍称万世育宗。"上悬"三清殿"牌匾。殿中有一座巨大的神龛,龛内一排端坐着无极界三位至尊之神,白色。无上道宝先天教主玉清元始天尊居中,掌挂元珠,象征洪元;无上经宝玄中教主上清灵宝天尊居右,怀抱玉意,象征混元;无上师宝混天教主太清道德天尊居左,手持宝扇,象征太初。

  南岳道教基本上是"上清派",观内供奉着"上清派"名道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和先于魏夫人来的陈兴明、施存、尹道全等"九真"神像,一概是道袍飘逸,纯白塑像。道教法事亦称"章蘸"、"斋蘸"、"道潮。宫观内每日常规法事即"课诵"、分早、晚二时,南岳玄都观一直坚持举行。早课念《三清诰》、《四御诰》,晚课念《大救苦》、《小救苦》、《宝符》、《往生咒》等。也做法事,法事有阳事、阴事之分。阳事为祈福谢恩、祛病延年、祝国迎祥、祈晴祷雨;阴事为丧亡法事。

  从半山亭到南天门的索道始发站矗立山侧,乘索道上去只要五分钟,坐汽车约半个小时,步行要两个小时。从玄都观的右边上行,大约200多米,公路有个分岔处,路旁有八九株参天古松,三百多年了,枝干鳞片斑驳,枝叶稀疏,一概朝南,苍劲傲昂,甚是雄伟。每次来,我都要留连一下,大概是敬仰它们的风骨吧。

  左边通往麻姑仙境、磨镜台、福严寺、南台寺,可以从南台寺下山。那下山的路,都是悬崖峭壁,之字形盘旋。只一个字"险".记得有一次是从这儿下山的,租了一摩的。摩托风驰电掣,风吹得眼泪直流,那心都是悬着的。所以从此对南岳的摩的师傅,有一种敬畏之心。往右边则是登山小路,前往南天门,伸往松林柳杉深处。如果循磴步登,还要一番艰苦跋涉。路陡处,需手足并用,回首下望,只见山谷里白云升起,青山如黛,不觉心旷神怡,并不觉得累。山路上也有聚集在大树下卖纪念品的,不过佛珠扇子之类,随意摆着,偶有人买。

来源:短文学网

作者:性淡如菊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