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语录:
●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还是要不断地学习,只要抱着不怕难的心态去学习,一切都可以做得更好,就会做得更完美。
●作为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心里感到非常自豪。
“凌空牵一线,平步上云天。不借清风力,也做南岳仙”。享有“神州第一单跨”“江南第一索”之誉的南岳索道,运行13年来,运送乘客400多万人次,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群人,他们充当着铺路人、开拓者和奠基石,陈水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水文,1963年生,机械工程师。和南岳索道一路走来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在经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因为学习和积累,他圆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梦。1993年12月,正值中外合资南岳索道运输有限公司筹建阶段,他应聘到了索道公司工作。学机械制造和设备的他,专业虽然与索道有着相通之处,但索道毕竟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空载人运输工具,其理论和专业知识要高深得多。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在专业上有不完善的地方,他学习起来如饥似渴。为快速地适应索道建设以及设备维修工作的需要,他虚心地向老一辈工程技术员学习,向一线的老师傅请教。在当时关于索道专业书籍十分奇缺的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总设计师那看到了一本1956年原苏联版的译本《架空索道与缆索起重机》,他于是复印了一本。白天上班他就带在在办公桌上,晚上睡觉就放在枕头边上,这本厚厚的书被他翻了不知多少遍,封皮已经磨破了,书角也起了褶子,而他在书上用红笔标注的不懂之处和自己思考得来的推导公式,更是整版整版密密麻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把书读懂吃透了,索道的脉络在他面前渐渐清晰了起来。
索道开通的第一个冬天,难题猝不及防地摆在了陈水文和同事们的面前,由于设计没有考虑高寒山区的冰冻问题,冰冻下的南岳索道几乎无法运行。每一步都很关键,每一步都有难点,艰难的技术攻关,带领着技术部全体员工的他,一直紧绷着脸,直到研制出避雷索专用破冰器,他的脸上才浮现了一抹笑意。1998年在张家界举行的索道年会上,着重推荐了南岳索道的破冰经验,同时,他撰写的《南岳索道的破冰》论文也在《中国索道》首刊发表。避雷索专用破冰器的研制成功,为南岳索道在冰天雪地里正常运营提供了保障,其对抗冰雪的灵活性和快速性,也为南岳旅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同事的眼中,陈水文不仅谦虚好学、不吝赐教,而且对于工作十分专业、谨慎。这是源于一种如履薄冰的压力,陈水文常说“索道是载人的工具,容不得半点差错,我怎么敢掉以轻心呢?”在很多技术攻关和设备整改中,他都是反复验证,一些具体参数,他更是亲自验算,确保万无一失。他主持参与购入德国产高空救援设备,在2007年“安全生产三湘行”活动高空救援演习中,以其严密的组织指挥、快捷的反应速度,安全流畅的在场操作,博得了一致好评,引起《中国安全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百分之百的付出,就为了这一刻的征服,他的笑容也因此格外灿烂。
作者:rednet
编辑: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