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文化】儒家和南岳茶道

编辑:彭俊 2012-12-26 19:35:39
—分享—

茶业的繁荣和茶道的兴起

  佛教兴起之始,正是茶事兴起之始。儒家爱茶,佛寺的那一杯茶,常将文人学士吸引到佛教茶禅一味的境界中来。自唐代起,南岳衡山茶业生产迅速发展,其原因:一是适逢盛唐茶业从西南的云贵川向东南闽浙赣转移时期,南岳衡山处在这条中国茶业转移发展路线的中间,故得天时地利;二是南岳衡山被尊为五岳名山之一,为历代君主王朝祭祀天地祈求福祉的风水宝地,且被儒释道看好,是最具人气风水宝地。南岳衡山位于江南宜茶区域,故五岳之中唯南岳衡山盛产茶叶。天时地利人和,到唐代中晚期,南岳衡山已名列全国茶业发展前茅。

  南岳衡山自古产茶,佛教寺庙以茶修禅,培育了如“积芳莫能加”的石廪茶等多种南岳名茶,使南岳衡山成为儒家文人学士向往的地方。

  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历史上春秋战国的儒家是与老庄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始将儒家与佛教、道教并称为儒教。此后,各思想流派代代相传但已经成为过去,只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成为文化主流。因此现在说儒家,只是泛指社会知识阶层,不仅包括儒家代表人物,还包括士大夫和未入士的文人以及知识人士,其中历代士大夫和文人学士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他们有知识,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形成中国社会的儒家文化,通常以自己的言行理念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茶道始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茶兴于唐盛于宋,中国的茶和茶道从宋代传入日本。南岳禅宗之传人宋代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赠来华习佛的日本僧人。茶道传入日本,吸收禅宗佛教敬佛的茶礼形成一套严谨的礼仪程式。与中国茶道比较,日本茶道程式严谨,中国茶道内涵凝重,过于严谨的程式虽然能够彰显茶道精神,但亦束缚茶道的发展,所以中国茶道在上千年发展进程中,重实质而疏于形式,逐渐形成丰富内容的茶道哲学和茶道美学。

  什么是茶道,众说纷纭,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中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说: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也有一种列举式的解释:茶道是包涵茶艺、茶德、茶理、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也有一种直白的释义,称茶道就是指品茶的方法及意境。新文学运动时期的作家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有一位湖湘人士陈学荣博士说茶道即人道,“人,无论为官,为文,从商,治学,都应首先立足于人,一个真实坦诚的人,一个有着起码的人格道德和人性品质的人,才是一个具有人道精神的人。茶道如斯,人道亦应如斯。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

  如果说,僧侣羽士爱茶、嗜茶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茶事活动来修身养性、体道悟道的话,那么儒士则是将品茗看作是品味人生。饮茶解渴,茶只被当作柴米油圤酱醋茶之类日用必需品。因茶具有祛烦除腻解困止昏寐的作用,而登上大雅之堂,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青睐茶茗,至唐代中晚期,全国上下饮茶成风。文人学士嗜茶,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有人提倡“以茶雅志,以茶行道”;有人提倡“天赋识灵草,自然锺野姿”,把品茶当作隐逸生活的乐事;有人把品茶当作“啜苦可励志,咽甘可报国”的胸怀;有的人则“茶烟一榻拥书眠”,以茶与书享受闲适的人生。

  牛饮解渴,与品茗悟道大相径庭。真正的感悟什么是茶道,还是要从品茶的实践中去体验。

  古往今来,人们以茶祛烦除腻,醒脑解困,将茶做为生活的必需品。人生在世,风风雨雨,几多不如意,饮一杯茶,静虑细品,感受人生。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文人学士品茶的同时,也认识世界,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社会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通常也在文人学士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饮茶成为风尚的唐代,文人学士品茶,常将清淡的茶味与闲适的心境融为一体,在平静淡泊中感悟人生,感受自然,并获得回味无穷的享受。 {Ky:PAGE}

  唐代著名文人杜荀鹤深谙茶道。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第一人擢进士第,复还旧山,宣州田某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天右初卒。杜荀鹤是当时较有名气的诗人,又是爱茶如命的隐士,淡忘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善于从品茶中享受平凡的人生乐趣,从清苦的茶汤品味出隽永的情调,让生活变得富有情趣。如其《题衡阳隐士山居》诗: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君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

  历代的文人学士,无论在朝还是在野,由于政坛危机四伏,生活如履薄冰,精神高度紧张,很多人都感觉人生的苦涩,从心灵深处渴望过上恬淡、轻松和平静的生活。杜荀鹤《题衡阳隐士山居》,想睡就睡,想出行四时可行,想安神可以喝酒,想写诗可以先烹茶,隐士山居的闲情逸趣令人钦羡。杜荀鹤有不少反映在湖湘生活的著作,如同其在《冬末同友人泛潇湘》一诗所说:

  列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处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尽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多读杜荀鹤几首诗,不难发现,杜荀鹤几乎走过南岳衡山多处寺庙。南岳衡山有东林寺、西林寺,位于岳庙之后青岑峰下,杜荀鹤有《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古寺沉沉僧未眠,支颐将客说闲缘。

  一溪月色非尘世,满洞松声似雨天。

  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

  无由住得吟相伴,心系青云十五年。

  在东林寺之夜,杜荀鹤与寺僧饮茶聊天,风从窗户进来,茶烟在风中袅袅飘散。杜荀鹤对那一缕茶烟仔细观察,只一个“引”字,“窗间风引煮茶烟”,将这缕茶烟写得生动入神。杜荀鹤对这杯茶一往情深,在品茶过程中品出了道心文趣,品出了人生的诗意和哲理。

  对南岳衡山茶情有独锺的另一位唐代诗人是李群玉,南岳衡山名茶石廪茶系由李群玉的茶诗《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而来。从《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和李群玉其他茶诗,可以看出李群玉是爱茶之人。李群玉是唐代湖南澧州人,有文才,赴举成名,淡薄名利,惟以吟咏自适。裵休任湖南观察使时,延请李群玉为幕僚,朝廷以诗论推荐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归,长期栖居长沙,对南岳衡山情有独锺。全唐诗收李群玉诗三卷。从其《言怀》一诗可以看到他的个性:

  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酒鲍昭文。

  此身未有栖归处,天下人间一片云。

  李群玉爱茶,以茶品味人生,他有不少吟咏茶事的诗歌,就写出了幽雅的茶境和闲适的茶意人生。如其《答友人赠新茗》:

  满火芳香碾鞫尘,吴瓯湘水绿花新。

  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 {Ky:PAGE}

  茶的文化不断发展,茶道特色表现在讲究意境。在李群玉这首诗中,好茶,好水,再有一个好的环境,在茶人的心中是另外一种滋味。李群玉,饮这一杯茶,茶具选吴越青瓷,水选湘江之好泉,一壶色香味俱佳之好茶,恰在春风融融,酒兴未尽之时漫酌细品,茶趣跃然纸上。

  讲究饮茶环境和境界,是儒家在品茗过程中对发展中国茶道美学的贡献。明田艺衡《煮泉小品》有“泉石膏肓”之说,“清泉白石”煮茶可以治病:“偶居山中,遇淡茗叟,向余曰:‘此病固无恙也。子欲治之,即煮清泉白石,加以苦茗,服之久矣,虽辟谷可也。又何患乎膏肓之病也。’”清泉白石煮茗,在刘阳《莲峰翰墨志序》(南岳志463页):“兹山僧款客,奚止于茗具蔬盘,亦奚止于清泉白石,烟树云萝,毕供其所有哉。”

  元胡长儒,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元至元年间,出任扬州教授,曾游南岳,在南岳受佛寺接待,对南岳衡山品茗的环境感受很深,在《半山亭》一诗中写道:

  万叠岚光冷滴水,清泉白石锁烟霏。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终松僧独归。

  叶落误惊幽鸟去,林空不见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薇。

  诗中未见半个茶字,却写出了寺庙清泉白石的幽静品茗环境。这首诗中,半山落日,一径终松,樵人相语,僧人独归,情景场面栩栩如生,这是一种动态美景。森林上空云天凝滞,树上落叶都惊动林间鸟儿,这是夕阳西下时的寂静。动静有致。诗的文字出神入化,气韵铿锵,一气读来,尽得茶诗之美感。

  南岳衡山风景秀丽,有名茶名泉,是文人学士的品茗佳境。唐代中叶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尝茶》,是享受闲适人生茶道乐趣的典型作品: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这首诗是刘禹锡端着茶碗尝茶的感受。全诗只有四句,却是一幅景色瑰丽的图画,当湘江月照出茶碗里如花景象时,面对与南岳衡山不离不弃九向九背向北蜿蜒流去的湘江,品茶赏景,情景交融,似乎就是人间仙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饮茶,品味人生,刘禹锡是当之无愧的仙家了。

  为了追求闲适人生,一些人总是希望从太累的人生中忙里偷闲,放松自己。重视饮茶意境,在品饮中享受茶趣,就是享受人生的乐趣,升华人生的品位。清代道光年间,衡山县城聂家牌楼有个聂镐敏,在京城为官,每从京城回来,都要尽情品味南岳衡山茶,寻求闲适生活的情趣。他的《春晴登巾紫峰》云:

  阴雨镇日不出户,兀坐静对庭草生。

  一峰屋后风更劲,寒色似与春意争。

  牧童挥鞭拂犖確,樵客荷担穿峥嵘。

  而我双屐怯泥滑,兴阻竹鸡啼数声。

  今朝南窗卧未起,百鸟唤我山中行。

  林风卷簾直送暖,野日扑地俄烘晴。

  便携诗囊入岩径,快覩画本开山城。

  近者晓霞远芙蓉,岚翠欲滴佛头青。

  長江一篙作箭泻,巨舸万斛真毛轻。

  就中卉植更妍丽,不独杨柳丝丝经。

  归来两月未到此,已有新茶堪煎烹。

  一瓯饱啜枕山石,山云折叠为枕屏。

  尘劳且假片梦清,午钟琅琅敲又醒。

  从诗中看到,经过几天的阴雨之后,在一个林风送暖、太阳烘晴的日子,聂镐敏登上巾紫峰,观赏南岳衡山景色,“近者晓霞远芙蓉,岚翠欲滴佛头青”。“就中卉植更妍丽,不独杨柳丝丝经。归来两月未到此,已有新茶堪煎烹”,景色可以陶醉人,茶更能使人陶醉。刘禹锡任朗州刺史时写的《西山试茶歌》有句云“欲知茶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岐石人”。聂镐敏在巾紫峰僧寺饱啜新茗,茗后在山间卧石而眠,“山云折叠为枕屏”,“尘劳且假片梦清”。巾紫峰品新茶,聂镐敏在陶醉中仰卧山石,一直睡到午钟敲响才醒来,这一瓯茶真正达到除烦爽心缓解疲劳的作用,让心情进入浪漫闲适的美好境界。 {Ky:PAGE}

  南岳衡山茶文化,除了体现中国茶道和静清敬的精髓,更与南岳的山川景物融合,儒释道茶道思想互相吸纳,形成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儒释道合璧的茶道文化。这种茶道的基本表现就是讲究茶境,追求静致,推崇茶德,提倡新风。以茶宴形式表现茶道,自唐以来风靡儒释道各家。在这方面,中唐时期朝廷改革派士大夫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对形成南岳茶道文化起到重大的作用。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都是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的骨干,永贞革新运动旨在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革新,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脏官,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而失败。与柳宗元志同道合的改革派吕温任衡州府尹多年,奉朝廷委派多次祭祀南岳。吕温有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云:

  三月三日,上已楔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代焉。巧拨花砌,爱惜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措青霭,坐攀香枝,闲花近席而来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古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子,与二三子均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吕温描绘了一次文人茶宴盛状。可以看到,唐人品茶的要求大致是这样:一是幽雅的品茶环境。“三月三日天气新”的暮春季节,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百花盛开,在这种环境里煎茶品饮,自然让人心醉。二是要有志同道合的好友,所谓南阳邹子,高阳许子,都是作者的诗友,“谈笑皆鸿儒”。在茶宴上,朋友相聚,一起举杯酌茗,共同享受南岳茶。境好茶佳,茶宴气氛融洽,颇有“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在南岳修行十余年的僧齐己,岳麓山的道林寺举行茶宴时,因病不能参加,遂写了《闻道林诸友赏茶因有寄》:

  旗枪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风煮春泉。

  高人爱惜藏岩里,自甀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诗中说的道林诸友赏茶,就是一次茶宴。齐己此诗,在历史上就被人关注。《学林新编》说:“高人爱惜藏岩里,自甀封题寄火前,其言火前,盖未知社前之为佳也。”但不管怎么说,嗜茶爱茶的人都懂得,谷雨前采制的新茶都是好茶。齐己写此诗时,已时交谷雨,他写“谷雨初晴叫杜鹃”将新春好茶和时令两个因素都写了进去。茶文化界普遍认为,齐己的《闻道林诸友赏茶因有寄》是不可多得的茶文化佳作。

  唐代茶宴盛行,遇重要茶事,地方官员也趁机举行茶宴。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中,有一则唐天宝中县令在卓锡泉举行茶宴祀典的故事:

  唐天宝中,稠锡禅师,名清宴,卓锡南岳。涧上泉忽迸进石窟间。字曰真珠泉。师曰:宜瀹吾乡桐庐茶。爰有白蛇衔种庵侧之异。南岳产茶不绝,修贡迨今。方春采茶,清明日,县令躬享白蛇于锡泉亭,隆厥典也。

  文人学士尚茶,与朋友相聚,不但是希望喝一碗好茶,而且要将茶喝出兴趣和意境,交流思想,寻求共鸣。

  如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宿空姪院寄澹公》(939页):

  夜坐冷竹声,二三高人语。

  灯窗看律钞,小师别为侣。

  雪檐晴滴滴,茗碗华举举。

  磬音多风飚,声韵闻江楚。

  官街不相隔,诗思空愁予。

  明日策杖归,去住雨延伫。

  雪后天晴,窗外溶雪滴滴,孟郊与二三高人相聚,煮茶论道,听磬音风韵,看着小师傅诵习佛经,就像在听一曲幽雅的音乐,虽然是寒冷的冬夜,却听出了江楚声韵。将僧寺的坐禅与饮茶写得如同做课,既看律钞又举茗碗,将悟禅与饮茶紧密联系起来。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得一饼好茶,邀几位好友,吟诗作画,抚琴歌舞,赏月品茶,那也是人生无尽的乐趣。李群玉《与三山人夜话》(1452),就写出了一个诗、书、琴、茶的夜宴场面:

  静谈云鹤趣,高会两三贤。

  酒思弹琴夜,茶芳向火天。

  兔裘堆膝暖,鸠杖倚床偏。

  各厌池笼窄,相看意浩然。

  李群玉以“静谈云鹤趣,高会两三贤”开篇,虽然想酒,但那茶同样诱人,在此贤人集聚的幽静的夜晚,就如世外仙境,芳茶暖火,相处夜话,都觉意气浩然。 {Ky:PAGE}

  茶道长盛不衰,随着物质文化发达,现代生活中的茶事活动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中国茶道文化。新的茶诗茶联和其他体裁茶文化作品不断出现。三星茶楼开业之际,原南岳管理局党委书记后任衡阳市政协副主席谭岳生有《三星楼记》,有赞有诵,文意精湛,是一篇茶文化佳作。毗卢洞茶园茶香使人陶醉,赞誉毗卢洞茶的佳作不断出现。原中国文联主席邵燕祥有诗曰:“谁道色香味,只许入皇家。今上毗卢洞,逍遥饮贡茶。”有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邵燕祥诗中的这杯茶品出社会主义新社会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新意境。退休干部廖光灿有诗曰:“白云深壑隐流泉,雾满衡峰处处烟。碧绿新茶铺大地,横斜老树蔽长天。毗卢幽邃风姿艳,广济名彰景色妍。春暮何妨诗意畅,采风鸥侣媲神仙。”毗卢洞之茶美,而山色佛地更打动人。2010年11月27日南岳区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为南岳茶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南岳广济寺宗显法师为茶文化研究会送来一副贺联:“竹无俗韵,茶有奇香。”前来参加南岳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曹文成先生对这副对联很感兴趣,当场要请宗显法师再写一副茶联,在这副对联的基础上,茶字上加岳字,为“岳茶有奇香”,那么上联该加个什么字,果然众人拾柴火焰高,马上有人接腔:“湘字可以。”于是新的对联就成了:

  湘竹无俗韵,岳茶有奇香。

  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茶联成为赞誉南岳衡山云雾茶的专有茶联,在南岳茶文化艺苑中绽放了一枝璀灿的新葩。

柳宗元笔下的南岳茶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茶饮兴盛之始,即成为皇室锺爱的饮品。唐德宗李适在未登基时曾向李泌赠茶求诗,被传为美谈。李适登位以后,正逢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朝廷趁势下诏征收茶税,真可谓一举二得,既增加赋税,茶也成为敬贡的贡品。从唐代起,南岳云雾茶就作为贡茶,年年敬贡朝廷。皇室不仅自己饮茶,而且将茶作为赠送臣僚的礼物。皇室爱茶,皇帝嗜茶、崇茶,士大夫上行下效,文人学士更以极大的兴趣吟咏茶事,全国上下饮茶成风。有一次,柳宗元得皇上赐茶一斤,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其《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说:“中使窦某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天卷勿临,时珍俯及,捧戴惊忭,以喜以惶。臣以无能,廖司帮宪,大明首出,得亲仰于云霄,渥泽遂行,勿先沾于草木。况兹灵味,成自遐方,照临而甲坼惟新,煦于而芬芳可袭,调六气成羹,扶万寿以效珍。岂可贱微,膺此殊锡?衔恩敢同于尝酒,涤虑方切于饮冰。抚事循涯,陨越无地。臣不幸感戴,欣忭之至。”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自幼聪慧,少年即取进士第,官拜礼部员外郎,后来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任永州司马,期间达十年之久。在任永州司马期间,柳宗元与南岳衡山僧侣交往很多,南岳衡山寺僧方及、浩初、文约等都是他的好友。在与南岳寺僧往来中,与寺僧共话茶茗,互赠诗作,同南岳佛教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柳宗元多次为南岳衡山的和尚题写碑铭,如《南岳弥陀和尚碑》、《南岳大明和尚碑》、《南岳般舟和尚碑》、《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南岳云峰寺和尚塔铭》等。柳宗元在《南岳大明和尚碑》这篇碑铭中说:“僧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柳宗元把儒家的礼制与佛教的戒律相提并论,放在同等地位,表明柳宗元这个唯物主义的儒家人士也在接受佛教的禅理。有一次,南岳衡山和尚巽上人给柳宗元送去新茶,柳宗元喜不自禁,写了《巽上人赠新茶》诗: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斯雪山客,晨朝掇茗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复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皆邪。

  犹民甘露饭,佛事董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巽上人所送新茶是佛寺僧人踏着晨露从山崖采摘的芽茶,经过精细加工蒸制而成。得到巽上人赠送的新茶,柳宗元即亲自煮茶烹饮,沉浸在饮茶的欣喜之中。“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在柳宗元眼中,巽上人所送新茶,有冰骨玉肌的高洁和离世脱俗的娟雅。柳宗元接连八句称赞南岳茶的高贵典雅,以表示对巽上人送来新茶的感谢之情,更重要的让人认识了非同凡响的南岳衡山佛寺云雾茶。接着,柳宗元写其烹茶饮茶,写品茶的感受,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皆邪。犹同甘露饮,佛事董毗耶。”巽上人所送新茶,不仅能去烦除腻,还能让人饮后涤虑,如同进入南岳云峰寺茶禅一味境地,大彻大悟,返本归真,认识自己的佛性。柳宗元称南岳云雾茶为“蓬瀛”仙侣,随着饮下南岳衡山云雾茶,随同蓬瀛仙侣进入了一个蓬莱仙境一样的极乐世界。“嗟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柳宗元终于发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境的感叹。将品茶的境界提升到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高度,

  根据史籍记载,给柳宗元送新茶的岳僧巽上人是南岳名僧法证之徒。法证大法师系南岳云峰寺住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宗高僧。柳宗元写《云峰寺和尚碑》记述,“乾元元年某月日,皇帝曰:‘予欲俾慈仁怡愉,洽于生人,惟浮图导允迪。’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仪于下。惟兹岳上于尚书,其首曰云峰大法师法证。凡莅事五十年,贞元十七年乃没。其徒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凡三千余人。”法证是佛教律宗高僧,住南岳衡山云密峰下云峰寺,柳宗元《云峰寺和尚碑》提及的法证弟子巽即巽上人。李群玉《龙山人赠石廪方及团茶》诗中的方及也是一位高僧,善制茶,常与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士大夫往来。从《巽上人赠新茶》足以深入地体味南岳佛寺浓郁茶禅一味境地,森严的佛家静地,也是茶的世界。

  柳宗元的《巽上人赠新茶》,有些茶书标题为《竹里煎茶》,诗中的《芳丛翳湘竹》句,有竹里煎茶的意思,但联系下句“零露凝清华”,则是一种透出芳香和闪烁凝聚晨露的茶山景象,与下面“复斯雪山客,晨朝掇茗芽”联系起来,对赠茶、茶的来源说得比较透彻,所以用《巽上人赠新茶》更切合文意。 {Ky:PAGE}

寄情山水,品茗感时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解释:“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所以偏爱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所以偏爱山。”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或者心融于山水,是中国茶道的饮茶意境表现。南岳衡山称五岳独秀,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季风景如画。在南岳衡山风景优美的大自然环境品茗赏景,那是真正可以体会品茶的乐趣。但是,历史学家冯友兰举起茶杯,就会产生忧国忧民之情。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使人感觉屈辱的朝代,即使面对秀丽山川,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更不消说品茶的乐趣。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抗日志士云集南岳,其中有一位历史学家冯友兰,在岳期间曾游方广寺,有《题二贤词》诗二首:

  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

  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

  洛阳文物一尘埃,汴水纷华又草莱。

  非只怀古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外族侵入,封建王朝被迫南迁。冯友兰诗中,写朱张游方广寺,已是南宋王朝迁临安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只剩半壁江山,忆朱张南岳霁雪之游,冯友兰不由感叹:“公所可游南岳耳,半壁江山太凄凉。”作为历史学家冯友兰,抚今思昔,心潮难以平静。

  冯友兰诗中写到的这个宋王朝年代,有一个人游南岳衡山,也有冯友兰一样的感慨。这个人就是曾经做个南岳庙祠监的刘克庄。刘克庄,又名刘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曾任过建阳、仙都县令,后历任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为龙图阁直学士。其经历显示,刘克庄为文武全才,有文韬武略,为宋代江湖诗派最大作家。刘克庄曾监南岳,有《发岳寺》一诗曰:“昔日监香火,今焉制支荷。祝融应冷笑,还肯再来么?”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发人深省。刘克庄好茶,常将一腔忧国伤时之情寄托在品茗赏茶之中。他有一首词《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说:“平戎策,从军什。零落近,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刘克庄游南岳,登祝融峰,在品茶之余,写有《谒南岳》一诗抒发饮茶后的身心感受:

  中原昔分裂,五岳仅存一。嗟予生东南,有眼乃未觌。清晨犯寒飚,马上亲历历。怪云何处来,对面失酋卒。午投胜业寺,僧讶余不择。茗余因献嘲,君定非韩匹。彼来即轩露,君至若封拮。余谓僧无躁,兹可以理诘。止僧坐悦亭,霾翳忽冰释。石廪先呈身,岣嵝俄见脊。须臾天柱开,最后祝融出。高峰七十二,固已得仿佛。邺侯何尝死,懒残原非寂。咄哉三尺雪,孤此一双屐。驾言款灵顼,楼堞见丹赤。柏深不见人,画妙如新笔。珠栊千娉婷,弹琴抚瑶瑟。茫茫鬼神事,荒幻难究悉。吾师太史公,江淮遍浪迹。兹焉又浮湘,汗漫恣游陟。虽然乏豪端,亦颇增目力。规模五字体,蟠屈万丈丘。诗成投楮中,何必题庙壁。

  刘克庄的诗,不仅是品茶赏景。南岳衡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茂,水乳交融。走马看花,就只能看看山。故有人喟叹,没来南岳想看看,看了南岳没甚看。这是因为,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不是一眼可以看清的表象,欣赏南岳景观,就要像喝茶一样,心平气和,慢慢地品。刘克庄欲观山景,但云罩雾翳,什么都看不见。好在刘克庄爱茶,他一边品茶,一边等待,寺僧都不耐烦了,他还劝寺僧在悦亭坐下。就在慢慢地品茶的时候,南岳衡山五大主峰依次呈现,秀丽的山川逐渐涌入眼帘。由看山而心潮起伏,邺侯李泌和怪僧懒残都浮现眼前。在心潮起伏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看看大好河山,刘克庄下定决心,汗漫漫地踏雪游览,就像太史公浪迹江湖一样,又写出《谒南岳》,抒发其忧国伤时之情。宋王朝南迁, 国难当头,虽有平戎之策,却无能为力,只有温习《茶经》《香传》,借茶遣送心情,将他对国家的热爱,倾注在“五岳仅存一”的南岳衡山的山川胜景中了。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