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香港文汇报】南嶽忠烈祠亟待修繕慰忠魂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王穎 劉恩琛 编辑:彭俊 2012-12-18 11:56:24
—分享—

 

  ■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建的南嶽忠烈祠,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恩琛 攝

  ——湘衡山抗日英烈塚 碑刻墓葬全遭損毀

  坐落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香爐峰下的南嶽忠烈祠,是當年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唯一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建的大型烈士陵園。它於1943年7月7日落成公祭,抗戰以來全國22次正面大型作戰中所有陣亡將士的英魂,被宣佈「一體入祠奉祀」。然而,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南嶽忠烈祠先後遭遇兩次空前的破壞,祠內所有碑刻、墓葬全遭損毀。1996年,南嶽忠烈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又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雖積極著手修復,惟時至今日,因資料缺失,進度非常緩慢,並成為當地文物工作者「耿耿於懷」的心病。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穎、劉恩琛 湖南報道

  從事文物工作長達30年、現任南嶽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的周躍華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只能寄望於台灣的檔案館能有存檔,或通過你們的報道,讓更多的海外讀者,特別是英烈們的後人知道這一信息,主動給我們提供相關資料。希望能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候(2015年),修復工作有一個比較大的進展。」

  殘存骨灰罈 激起淒涼感觸

  2012年7月7日,記者頂著酷暑,在南嶽區文物局副局長劉向陽帶領下,沿著一條約300米荊棘叢生的山路,來到湖南衡山羅家灣南嶽忠烈祠西崗。眼前的一切超出了之前所有的想像。這裡,原是南嶽忠烈祠規模最大的一座集體公墓,安葬著國民革命軍37軍60師在湘北抗戰中陣亡的2,128名將士。

  作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60師曾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以及四次長沙會戰中與日軍浴血奮戰,殲滅日本侵略軍近衛第九師團和第六師團,戰功卓著,有著「無敵軍」的美譽。八年抗戰中,該師有萬餘名官兵為保衛中華民族而壯烈捐軀。

  文革浩劫中 墓葬全遭摧毀

  然而,75年後的今天,當記者汗流浹背站在60師傾覆的墳塋廢墟前,死一般的寂靜仍讓人心生寒意。除了一對尚算完好的華表,墓圍、墓塔已成斷壁殘垣。記者蹲下身子,藉閃光燈閃爍的瞬間,陰暗的墓道映入眼簾,殘存的百餘個骨灰罈冷冷清清散落在冰涼的石板上,它們是文革時期的「倖存者」,工作人員拿起其中一個遞到我們眼前,罈身清晰的字眼是「陸軍第六十師抗戰烈士忠骸」,見到罈子裡殘餘的骨灰與木炭混雜在一起,頓時,眼前一片潮濕。「青山有幸埋忠骨」,鐵骨錚錚的話語,真實的觸感卻是如此悲壯淒涼。如果沒有人指引,怎知這巍巍青山中,長眠著如此多的忠魂。

  劉向陽告訴本報記者,文革浩劫期間,紅衛兵以「破四舊」為由,把忠烈祠內所有墓葬一一搗毀,無一倖免。因為圖片資料的缺失,20座墓葬中目前僅74軍公墓及鄭作民、彭士亮、孫明瑾三位將軍個人墓葬得以重建,另有140師公墓與章亮基將軍個人墓葬做了簡單的保護性修復工作。

  信奉入土為安的中國人,何以忍心面對這些抗日英靈?他們,曾那麼真實地活在這世上,為中華民族而戰、為中華民族而亡。誰曾料想,數十年後,他們的魂魄仍不得安息。

  英靈被遺忘 無以言表的痛

  相對於同處衡山的大小廟宇及景點,忠烈祠無疑是寂寞的。即便是7月7日、「七七事變」75周年這樣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忠烈祠內依舊門庭冷落。便捷的景區遊覽車一輛一輛從祠門口呼嘯而過,滿車的遊客、香客甚少有人下車。祠內,偶爾有三五個當地大學生結伴而行,也是一問三不知。這祠為何而建?何時而建?憑弔的是誰?很少有人能準確地說出答案。

{Ky:PAGE}

  兩度遭破壞 碑刻被鑿毀

  

 

  ■安亭戰役紀念亭內的紀念碑碑刻於1953年被鑿毀,至今仍未修復。

  南嶽忠烈祠和墓葬群曾於上世紀50、60年代,由於政治原因兩度遭到破壞。1953年春,當時的湖南省有關單位連下兩道措辭嚴厲的指令,責成南嶽管理局迅速清除南嶽各處所有「反動遺跡」。6月上旬,忠烈祠內百餘處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的碑刻全部遭鑿毀。文革浩劫期間,1966年9月3日,紅衛兵以「破四舊」為由,把忠烈祠內所有墓葬一一搗毀,無一倖免。

  原始匾額碑刻不復存

  今天,我們在忠烈祠內所看到的牌坊上方「南嶽忠烈祠」匾額,原是薛岳所書,現為當地一位書法家所題;「紀念堂」匾額,原為國民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筆書,現為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題……而廣場中安亭戰役紀念亭內的紀念碑,則被整體鑿平,因歷史資料缺失,至今仍未恢復碑刻。安亭之役,為淞滬會戰最後一戰,當年薛岳親自督師安亭,掩護撤退,「犧牲壯烈」,故建亭以資紀念。

  祠宇內僅存的碑刻原物,一為懸掛於享堂上方蔣介石所題寫的「忠烈祠」木質匾額,據傳是被老百姓取回家當切菜的砧板而躲過一劫;另一個就是60師置於地下墓道內壁的墓誌銘碑。

  60師師長親撰墓誌銘

  該墓誌銘由時任60師師長董煜親自撰寫,字字句句浸染血淚,刻入人心:「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暴日侵華,全民奮戰。本師先後抗敵於淞滬、浙東、蘇南、皖南、贛北、鄂南、湘北各地,擊潰敵近衛第九第六各師團,犧牲報國不下萬餘。煜於本年五月得機收民國二十八年以來湘北戰場本師陣亡將士忠骸二千一百二十八具,合葬於南嶽忠烈祠西崗。其已葬及遺散者未集其標識,欠明者姓名、里籍未詳,嗚呼!死者烈而主者過矣。盡國族興亡之重任,惜精忠烈魂之長埋。刻碑作誌,感慨人天矣哉,先烈英魂永奠!」

{Ky:PAGE}

  2009年列全國愛國教育基地

  

 

  ■2011年9月19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攜夫人赴忠烈祠憑弔抗日英魂。 資料圖片

  據介紹,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春秋二季致陣亡將士辦法》,將每年的3月29日定為春祭,9月30日定為秋祭。而1949年3月29日,是忠烈祠最後一次政府祭祀,此後,只有民間、個人自發的一些掃墓活動。

  1992年之前,忠烈祠一度被劃歸園林部門管理,因缺乏常識和歷史知識,一些職工和當地居民甚至在祠宇內養雞、辦酒席。這一管理混亂、缺少保護的情況自文物部門接管之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連戰攜夫人去年專程來憑弔

  1996年,忠烈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次升格,肯定了忠烈祠的地位,無論是保護力度還是資金扶持,都不可同日而語。」而劉向陽最感欣慰的是,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由民革湖南省委主辦的「中華兒女公祭抗戰民族忠烈大典」在南嶽忠烈祠舉行,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擔任主祭人並宣讀祭文,這是解放以來的首次公祭。

  2011年9月19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攜夫人專程赴忠烈祠憑弔抗日英魂。

  據悉,近年來當地政府雖極力著手修復,但苦於缺乏圖片資料,對各墓葬的具體樣式和規模無所知曉。「忠烈祠是國保單位,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規定,文物修復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這樣才不失意義。」

  專家冀本報報道令各界關注

  周躍華、劉向陽兩位專家向記者透露了三個心願:一是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更多的抗戰陣亡將士名單和相關文物,盡可能恢復所有碑刻;二是通過本報的報道,讓外界更加關注忠烈祠的修復工作,特別是能從陣亡將士後代中尋找到一些個人資料及當時的墓葬照片,加快墓葬區的修復進度;三是在抗戰勝利70周年時,在忠烈祠建成抗戰烈士陳列館,並逐漸恢復祭祀活動。

{Ky:PAGE}

  建築風格 酷似中山陵

  

 

  ■南嶽忠烈祠建築風格,酷似南京中山陵。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恩琛 攝

  據文史資料記載,1938年11月25日,蔣介石在南嶽主持召開第一次軍事會議。當時,各戰場主官在匯報戰況時,幾乎都談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這樣一個痛心的事實。為此,蔣介石致訓詞時就「暴屍」一事一再強調:「我軍過去最遭敵人輕視的一點,就是我們陣亡官兵的忠骸,有許多不僅不能拾回安葬,而且任其遺棄陣地,這是我軍最大的弱點,亦是我軍最大的恥辱!」

  蔣介石親撥經費下令修建

  會後,蔣介石將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一事交給時任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修公墓,戰事不那麼緊張,我看可以著手。地點嗎,嗯,南嶽很好,天下名山嘛。」該工程耗時三年,造價總計187萬餘元。後來,薛岳在其撰寫的《南嶽忠烈紀念堂碑記》中,以「請准中央,分頒巨帑」八個字,記述了蔣介石幾次批撥經費這一史實。1943年7月7日忠烈祠和烈士公墓落成公祭,抗戰以來全國22次正面大型作戰中所有陣亡國民黨軍隊將士的英魂,被宣佈「一體入祠奉祀」。

  我們現在看到的忠烈祠祠宇部分,坐北朝南,佔地約33.5畝。中軸線上,三孔拱門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等五大主體建築,由低至高依山而建。中闢草地,築字「民族忠烈千古」。其建築風格酷似南京中山陵,寓雄渾於莊重之中。

  祠宇東西兩側為公墓區,佔地逾200畝。根據原設計圖紙,墓地劃分為將官墓、校官墓、尉官墓和士兵集體墓葬區,可入葬約300座。兩大墓區以墓道相連,花壇涼亭按地形錯落點綴其間。後因幾次長沙會戰及經費等原因,除墓道草草溝通外,涼亭未建,花壇未闢。

  學者冀世人毋忘抗日忠烈

  今天的南嶽忠烈祠周圍,有74軍、53軍、14軍、60師、140師、54師、19師等公墓7座;有鄭作民、彭士亮、孫明瑾、羅啟疆、章亮基、楊幸之、胡鶴雲、陳石經、趙紹宗、陳烈浩、陳炳幟、伍仲衡、廖齡奇等將軍個人墓葬13座。

  我們原本希望能看看所有墓葬的現狀,卻發現當年所闢墓道已無跡可尋。除74軍公墓外豎有一塊刻著國民黨黨徽及「遊人到此,脫帽致敬」字樣的石碑,其餘均無任何指示標識。若非有專人帶路,一般遊客根本不可能知道祠宇周圍還有這麼多墓葬,紀念、憑弔更無從談起。

  對此,周躍華向記者坦言:「歲月一晃而過,記憶逐漸模糊。如果不盡快修復那些被損毀的墓葬和碑刻,不加大宣傳力度,忠烈祠注定將被遺忘。」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王穎 劉恩琛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