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阳日报】云居峰上觅法源

来源:何芬 李楚 作者:衡阳日报 编辑:彭俊 2012-12-11 20:55:36
—分享—

  云居峰,是朝拜禅宗八祖石头希迁的必经一站。我等俗人,只求有缘得识 “退道坡”。

  咨询了《徒步南岳集贤峰、云居峰与瑞应峰——石头希迁与见相宝塔考》的作者、市图书馆研究员丁明,从而对云居峰有了个概念:爬云居峰可以由集贤峰黄庭观附近一条小路上山,经过石头希迁墓,到了退道坡(也称百步云梯)便是云居峰了,而南台寺所在位置可以说就是云居峰的顶端了。

  临行前,还特意跟南岳区区委党校校长陈德荣取经,得到的答复是:上云居峰的路是一条古道,如今走的人少了便成了竹草丛生之处,需要带砍刀。

  11月27日,作为“寻找南岳七十二峰”报道接力棒中的一棒,本组记者的工作也要在云居峰做个了结。最后一峰,本组记者放下寻章摘句老雕虫的正襟危坐,在云居峰来了个戏说历史。

  南台寺畔有南台

  是日,天气阴凉,记者一行驱车抵达云居峰峰顶的南台寺。刚下车,一股寒风吹来,山顶气温稍显寒冷。进入号称“天下法源”的南台寺内,豁然开朗,寺前满是蜿蜒曲折的大枫树,枫叶飘红,落叶飘满地,冬日的气息扑面而来。

  许是过于兴奋,记者一行逮住位出家人问:“您知道百步云梯吗?”这一问有如“你幸福吗”采访系列,问得人家一头雾水兼有行为艺术的效果。只见这位出家人捻着佛珠看了看记者,“没听过?我在这住了20年了。”记者将史书上古迹名胜的名字一路说去,念到“石头希迁”,那人终于给了个答复:“去,那边!”

  循着去路一路狂奔,记者一行免不了互相取笑:“俗人才说‘百步云梯’,人家山人都说‘退道坡’。”经寺内和尚指点,穿过南台寺左边的阁楼,便到达石头希迁石像。石像伫立在方形亭阁内,亭子则在一个大石块之上。石块两侧有刻碑,石像前有祭拜的痕迹。

  关于石头希迁,史料记载: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属广东)人。他与其师青原行思幼年出家,曾居南岳,后到韶州曹溪谒拜慧能为师,被列为上首弟子。

  原来,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禅宗分为有神秀、慧能二人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又分为怀让的南岳和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两大法系又衍化出五个宗派,合称禅宗五家。希迁和当时师承南岳怀让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马祖道一,称并世二大士,有时人们将他们俩都称为禅宗八祖。

  希迁在南岳南台寺修行传禅40余年。至于他为什么叫石头希迁,丁明曾给记者细说其详:希迁12岁时前往韶州曹溪去拜访慧能,六祖慧能见了他非常高兴,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成大器,于是让他落发为僧,但未受戒。第二年,慧能圆寂。希迁秉承师父遗命至江西青原山跟师兄行思习禅。希迁天性聪慧,深得禅宗要义,具戒后,即云游四方,印证佛理。南岳怀让去世后,希迁来到了南岳。据《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十等记载:玄宗天宝(742-755)初,希迁从江西青原山来南岳,住南台寺。因寺外东侧有一巨石,面平,三米见方,希迁常在石上坐禅,故被人称为“石头和尚”。

  这一说法,在宋朝陈田夫的《南岳总胜集》中关于南台寺的300余个字的小文中里也有印证:这段话中谈到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尊者,在此结庵而居,就叫南寺。但又说,“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焉。”

  这段话还谈到,“迁既殁后。遂塔于山之跖。谥曰无际见相。二碑尚存。裴休书字画遒裴休书字画遒劲。或云非裴书。然亦可观也。”又说,“寺西有甘泉,名之洗钵池。我朝太宗、真宗、仁宗、三圣御书百余卷。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

  山之跖,就是山之脚,这与记者开始了解到的希迁墓塔的位置是差不多的。裴休等书碑,无论其是否还保存,此行还差一点心性去分辨其真伪,反正南岳衡山是一本大书,只待慢慢品味,不急在一时。

  “小和尚”下山去祭祖

  记者一行,只惦记着那“小和尚”下山的路,踏野寻踪。

  希迁石像前有一条羊肠小道,狭窄悠长望不见尽头,走进小道,细细漫游,略有几分古韵。一位20岁左右的小和尚告诉记者,他在2008年的时候曾走过这条古道去祭奠祖。“山上去的是瑞应峰的三生塔,山下的是集贤峰的石头祖师墓塔。”

  他们所说的三生塔是我国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禅师的墓塔,慧思是福严寺“天下法院”之称的来由,也是福严寺的创建人。

  如今南台寺的和尚早已不再行走寺内古道,每年清明或佛教纪念日他们都是行走今道下山祭拜祖师石头希迁。而位于南台寺门外,另外一条通往山下的小路则是今道,“下山的石板光溜溜的,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石头希迁墓。”

  《南岳区志》记载:“云居峰有凝碧亭、金牛迹、退道坡(即百步云梯)等圣迹。而百步云梯是福严寺、南台寺过去通往山下古镇的捷径。三十年前,此处为西线登山通道,人们走到百步云梯,拾级登山,一步一梯,时时回望来时险境,笑逐山头,别饶佳趣。如今凝碧亭早废,百步云梯尚存”。

  沿羊肠小道向下行走,石板路层层叠叠,阶梯甚密,行走不适。道路两边树木参天,但道路上却干净清洁,并无落叶。脚下要走的路,就是当年香客们上山的路?也就是掷钵峰下福严寺、云居峰上南台寺的和尚们下山买米买菜的路?!这令记者一行不由回头看看山上的南台寺,它犹如悬崖上的宫殿,掩映在一片枫林中,神奇而美妙。

  一想到这条石板路通向“百步云梯”,记者一行中早有人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甩下同伴独自前行奔跑,寻见古迹便引得阵阵惊叫,也不知是否惊扰了这清净之地。

  希迁石像旁有集体僧人墓,没想到一百多米山下也有两座单独墓碑和一个塔状火宅清凉。墓碑上字迹模糊,隐约可辨,大约为清朝年间的比丘尼和高僧之墓。

  据了解,佛教徒死后,按照天竺法火葬,要取碎骨为舍利。南派禅宗的禅师自慧能起,便大多用全身葬法,用漆苎涂尸体,安放龛中。后,南岳的僧众又恢复了“天竺法火葬”,而此建筑则是焚烧尸体的炉塔。记者看到,如今的炉塔上端已经长满了野草。

  接下来,在下山之路行走数十分钟后,已经没有了石板路,道路越来越狭窄泥泞。参天的杉树,枣红的针叶铺满着地面。行至半路,到达一汪小潭处,潭水的出口隔断了小路,记者一行艰难踏泥而上。

  在一片竹子丛生之处,疑无前路,记者麻着胆子走过去,拨云见前途,竟然看到竹枝上系着一个“衡阳行者”的户外俱乐部的红色丝带路标。倍感亲切,不由大声唱起了应景的歌:“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百步云梯有“云居”

  右转右转再右转,一路上谨记“寻峰记者连线专家”丁明的嘱咐,记者一行成功地找到了3个红色丝带路标:看来,没有走错路。但是,听说离“小木屋”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然后再到百步云梯,记者“掐指一算”,顿改变行程,放弃一边体验“小和尚”下山一边寻找“百步云梯”的计划。

  下午的天气依旧微寒,大风瑟瑟,考虑时间问题,记者一行决定抵达集贤峰下的黄庭观,从那上云居峰找百步云梯,顺便瞻仰户外驴友们所说的集贤峰“上行20分钟可见”的希迁墓。

  抵达黄庭观后,记者在黄庭观右侧找到上山小路。正好见一男子空手上山,一问,原来他是南岳人,听说这里有条路可以上山,就想上山“散散步”。10多分钟后,记者出发,希望与这名男子同行,已经不见其踪影。

  沿小路朝山上行走,路间没有石板路,山间泥路及其狭窄,路途陡峭,树枝低矮。记者拨开树枝艰难前行,一路上杉树林立,针叶落满地。而脚步踏在路面上的松针叶时,暖绵绵的略感轻便。道路两边则葬了一些本地人的墓碑。行至不远处,在泥路上看到一块路标,上面字迹模糊,无法辨认。记者一行朝路标方向继续前往,道路左边出现一道围墙。不久后,在路间再次遇到衡阳户外行者系在树枝上的红丝带,顿时欣喜,朝着以为正确的道路一路向前。

  之后,路上并无再出现任何标记。只不过行走的道路越来越艰难,杂草丛生。树枝划破了衣裳。行至二十分钟后,山林越来越阴森,找不到一点人行的痕迹。原来记者一行不知怎么进了一个围墙,在内兜兜转转,并未找到围墙外一条上山的小路。

  回到原点南台寺,让记者一行不由考据云居峰名字的由来,由此也弄清了百步云梯的一个谬误。

  《南岳区志》说,“云居峰在瑞应峰下,南台寺前。峰下原有云居寺,峰以寺名。寺早废。”《南岳总胜集》记载的“云居寺”词条说,云居寺在南岳大庙西北登山7里所在的地方。“面势陡绝。下瞰岳南之境。”

  寺旁有凝碧亭、寺前石上有卧牛迹。寺庙废了,但是宋朝陈田夫写书那会又重新建了。寺庙前的“石之下有石磴百余级。”隋朝开皇中期,僧神拱凿开。后“复创桥屋栏楯。便于登陟。今亦废矣。”有人写诗说:“独上云梯三百级。回眸失笑万山低。”所以云居寺又名石桥寺。这段文字又说,寺前“有退道坡极峻道,人至此力疲不能进。因以名之。”所以,昔贤诗末句云:“游人须努力。胜境在云巅。”

  道士陈田夫走遍了南岳的山脉,但愿他所说都是他亲眼实地考察所见。照这么说,百步云梯和退道坡并非指的是一个地方,但是它们都在云居寺附近倒是真的。

  古人在百步云梯建桥屋护栏,只是“善假借外物”,有利于登山,但上山的路还是要一步步走上来。所谓三百级登山之路,行百里半九十,在退道坡上还须努力,此时愈是艰险愈是向前行。可惜此行记者,并未有机会体会这种境界,只是在门外,不得要领罢了。

来源:何芬 李楚

作者:衡阳日报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