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谈宝庆竹刻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双清区委宣传部 谢青海 编辑:彭俊 2012-05-17 10:04:13
—分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必将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前,作为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庆竹刻,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把“国字号”的文化品牌做成全国闻名的竹刻产业,将邵阳打造成“全国竹刻艺术之乡”。

    一、宝庆竹刻的历史追溯与现实状况

    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国竹刻艺术发展到明朝中叶时,已形成了以嘉定、金陵、宝庆为中心的竹刻派别,宝庆竹刻已名震全国,全盛于清朝乾隆时期。宝庆竹刻兼备嘉定派竹刻“深浮雕”与金陵派竹刻“浅浮雕”二者之美,不仅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且其特有的竹簧工艺与竹簧雕刻,色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并定为清皇宫的贡品和外交礼品。

    宝庆竹刻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出自宝庆竹刻艺人之手的“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两件旷世稀珍。

    追溯宝庆竹刻的历史,无疑是悠久厚重,名扬四海。然而,宝庆竹刻的发展现状却让人十分揪心。虽然历经战乱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浩劫,宝庆竹刻仍顽强生存了下来。宝庆竹刻在原邵阳市竹艺厂的支撑下,采用机械制作竹簧器型、手工雕刻书画的方式,批量生产以实用为主的竹簧茶叶盒、烟盒、桌屏、首饰盒、针线盒、钢笔盒、牙签盒等与以观赏为主的花瓶、挂瓶、桌瓶等两大类工艺品,产品全部外销,最多时拥有150余名工人,走过了近40年的峥嵘岁月。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九十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相继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如今为数不多的老艺人亦年事渐高,还在坚守竹刻的仅几个老艺人,但出产作品相当有限,宝庆竹刻一度青黄不接,濒临消亡。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宝庆竹刻绝地逢生。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宝庆竹刻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刻项目一并入选的还有上海嘉定竹刻,次年国家文化部将曾剑潭确定为宝庆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宝庆竹刻真正成为官方认证的 “国字号”文化品牌。宝庆竹刻再度名声鹊起,少数年轻的美术科班生、美术爱好者以及相关从业者看到宝庆竹刻所具有的极大发展前景,就转行拜师学竹刻,使宝庆竹刻后继有人。但是由于宝庆竹刻艺术品产量少,身价高,销路不畅,导致近年来发展极其缓慢。据了解,2011年全市竹刻总产量约350件左右,精品也不过20件左右,从竹刻的生产总量和竹刻艺人的生存状况来看,着实让人忧心忡忡,亟待探寻一条振兴宝庆竹刻之路。

    二、打造“全国竹刻之乡”是顺势而为

    发展宝庆竹刻的大气候已形成。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部有关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文化建设扬帆起航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2011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部文化领域的重要法律,其颁布实施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从此,宝庆竹刻发展就有了政策层面的扶持与法律方面的保护。

    打造“全国竹刻之乡”的现实条件已具备。近年来,宝庆竹刻成功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大大提振了沉寂已久的宝庆竹刻的人气和名气,宝庆竹刻所拥有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影响,再次得到权威认证,这时提出打造“全国竹刻之乡”的目标其时已至。“师以长技以制夷”,这是开放的邵阳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充分借鉴有“中国雕刻之乡”美誉的河北曲阳,有“全国工艺美术之乡”之称的福建仙游,有“中国木雕之乡”旗号的浙江东阳等地的创建经验和成功模式,积极培育全国知名的“宝庆竹刻”地域文化品牌,占领竹刻文化高地,以文化品牌引领竹刻文化产业发展。

    邵阳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提出了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斥资建立以书市、花鸟、收藏为主体的魏源文化综合大市场,在邵阳大道规划建设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力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特别在宝庆竹刻列入非遗名录后,组建了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并为竹刻艺人在参赛、进修、职称评定、技艺传承等方面作出努力,使宝庆竹刻逐渐得以恢复性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委和政府有能力有决心有行动传承和发展宝庆竹刻,这是成功打造“全国竹刻之乡”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条件。

    三、打造“全国竹刻之乡”的路径选择

    打造“竹刻之乡”需要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把宝庆竹刻作为我市文化的支柱产业来抓,做好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组建宝庆竹刻博物馆,规划建设竹刻工艺城和民间工艺专业市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列支宝庆竹刻发展基金,组织成立邵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每三年组织评选一次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竹刻佳作评比表彰活动。

    政府要大力宣传推介,每年组织举办一届“邵阳民间工艺产品博览展示会暨宝庆竹刻文化节”活动,名扬宝庆竹刻文化;宣传文化部门每年要策划推出以宝庆竹刻为主题的社会宣传及新闻宣传活动,扩大宝庆竹刻的影响力。政府要抓好统筹,宝庆竹刻涵盖雕刻、绘画、书法、文学、器型制作以及竹材供应等各领域,文化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工作,完善竹刻产业链,积极吸纳一批相关专业人才参与宝庆竹刻的发展,形成发展宝庆竹刻的合力。

    政府更要大力扶植,将宝庆竹刻产品作为指定的公务礼品、会议纪念品,并依托邵阳旅游市场开发本土旅游产品,开辟宝庆竹刻产品销售绿色通道,这样既销售了竹艺产品,又宣传了邵阳文化。 

    采用现代工艺提升竹刻产业化水平。宝庆竹刻作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能够实现在产业发展中进行活态传承、在活态传承中带动产业发展。竹刻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宝庆竹刻的产业化,必须是在坚持文化性、创新性前提下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控机床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批量生产宝庆竹刻器型、雕刻产品提供条件。宝庆竹刻由于竹簧工艺的发明,使竹子经过竹簧工艺处理可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型,不仅区别于其他竹艺派别,也使得竹刻的工业化成为一种可能。

    政府要大力扶持艺术大师领办企业,引导民间资本兴办竹刻企业,并将竹刻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培养体系,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用地、人才培训、经济协作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大力整合艺术资源,培植竹刻龙头企业,树立知名竹刻品牌,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研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出适合不同国家、民族审美习惯的各类竹刻产品,形成宝庆竹刻工艺品、艺术品系列。尽快注册“宝庆竹刻”地域商标和竹刻文化企业商标,申请新产品、新技术专利。加大“宝庆竹刻”商标的推广使用和保护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扩大宣传。 

    “手工雕刻”是打造“竹刻之乡”的文化力量。“手工雕刻”是一种艺术创意、精神情感以及文化力量的唯一表现形式。成批量生产的竹刻工艺品、艺术品,主要突出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满足大众消费需求,而纯手工雕刻主要讲求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主要面向高端消费群体,也是文化艺术品的魅力所在。手工雕刻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市发展宝庆竹刻产业的最大“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限制,必须采取“传、转、培、引”一批雕刻人员,即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一批,从相关行业转进一批,从竹刻爱好者中培养一批,从美术科班毕业生中引入一批,大规模扩张竹刻艺人队伍,并着重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竹刻项目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要大力开展宝庆竹刻技艺传承活动,定期举办竹刻技艺培训班,并在大中院校和职教培训学校以及政府组织的劳动就业培训班,开设宝庆竹刻技艺课程,多渠道为宝庆竹刻吸收引进人才。

    手工雕刻人员要在行业协会与宝庆竹刻研究所的牵头组织下,定期开展技艺和创意交流,达到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手工雕刻既要传承原有的表现手法和经典题材,更要大胆突破原有的艺术局限,紧扣时代特点,创作雕刻一批影响力大的艺术精品。要传承与发展并举,在表现手法上,突破难度高的精细雕刻、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技艺;在器型制作上,要设计制作精美别致、门类齐全的竹器;在题材选择上,既要传承原有的经典书画,更要有国内外风景名胜以及邵阳山水。要以组织参赛、作品评比、活动展示为载体,大力激发竹刻艺人的创作热情,引导培养风格各异、各有所长的艺术大家,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上一篇:找准突破口,推动邵阳大发展

下一篇:从税收视角谈邵阳财源建设之策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双清区委宣传部 谢青海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