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这是历代先贤的定论,也令当今中外游客服膺。对于我来说,虽然至今尚未涉足过“五岳独尊”之泰山、“万山之王”的恒山、号称“中原第一名山”的嵩山以及“举手欲摇星斗近”的华山,但我却五次拜谒过“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并且,我每次都登上了祝融峰顶。
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的“天下南岳”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观。诸如: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藏经殿之秀,禹王城之古,试心桥之险,龙凤瀑之雄,麻姑仙境之幽。这些我都见识过。并且,南岳四时均有佳景,如春可观花,夏可看云,秋可望日,冬可赏雪。我除了不曾山中踏雪之外,其他三景都已尽情饱览。不过,在南岳诸景观中,我是偏爱读云的。清代学者魏源曾在游衡山后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南岳何以“如飞”?我想,这必然是魏源置身祝融峰顶观云所生发的感慨。因为,衡山群峰,均南缓北徒,朝同一方向倾斜,昂首突兀的祝融峰形似鸟首,两侧山峦伸展如翼,起伏似翩,尤其当山中弥漫着流云飞雾时,我们置身祝融峰上,定然顿生云移峰飞之感,只见衡山有如鲲鹏展翅欲飞!
“白云千载空悠悠”。南岳读云,需要一种心境。一种与世无争,去来随意,卷舒自如的心境!有了这种心境,我们才会“不为浮云遮望眼”,才会想到“云净青山依旧得”。这时,我们即使站在山脚下,看着那从南天门顺着山谷飞泻而下的白云,哪怕其气势多么汹汹,速度多么快捷,我们也不会为之惧怕,反而会产生“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亢奋。
南岳读云,要站在祝融峰顶才能读出诗情画意来。我在祝融峰顶,曾读过夏天的流云,那些萦绕在山腰的流云飞雾,像棉絮一样洁白,像羽毛一样轻盈,像薄纱一样缥缈,像炊烟一样富于人情味,它们在半山腰游来荡去,就像徐志摩写的《雪花的快乐》或《再别康桥》一样的既明丽又轻快!在祝融峰顶,我也读过深秋那铺天盖地、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的云海,它们既是那么深沉而凝重,又是那么博大而辽远,就像全世界当年所产的新棉全部调集到了祝融峰的脚下,填满了祝融峰四周的所有山谷,湮没了除祝融峰以外的所有峰峦!这是多么地蔚为壮观啊!
今年国庆节,我第五次登上祝融峰,原想好好领略一番“远观西北三千界,近睹东南八百州”的意境,可是到了下午四时左右,突然感到“高处不胜寒”,一团云块向我们拥来,把我们全部裹在了浮云里!此时此刻,我感到头上如玉絮飘浮,脚下如雪浪盘旋,举手可青云盈袖,张口则吞云吐雾,飘飘然如进入仙境。此真乃“云海荡吾心胸”也!过不多久,云雾消散,又见远山如黛,蓝天如鉴,夕阳如血,晚霞如霓。这正是南宋张栻所描写的“云气飘飘御晚风,笑谈嘘吸荡心胸;须臾敛尽还碧空,露出天边无数峰”之佳景的再现!
有道是,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聚散任风。南岳读云,可以读出“烟波五湖远,瓶屦一身闲”;也可以读出“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还可以读出“我与白云两无碍,云去山青我自在”……我以为,南岳的云,既深沉凝重,又缥缈虚无,如何读出其韵味,全在乎一种心境。
延伸阅读:
来源:南岳新闻网
作者:曹杨国
编辑: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