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岳和天下”微雕艺术品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庸》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礼》中说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表现出的都是一种超越一己之利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大同社会”理想。孔子弟子有子说“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包括个人自身内部器官与功能的和谐。通常讲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庸”之道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医学辩证施治是追求人体内部的和谐。道家把自然规律看作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高于人与人的和谐。佛家认为,人类只有和自然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佛教将这一认识概括为“依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周边环境是融为一体运动的。可见,佛、道、儒有关和谐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的理念。
南岳衡山,是最能体现和谐文化的一座名山大川。在这里,宗教和谐,中国传统提倡“礼义仁智信”的儒家、追求自由的本土道教和倡导节制的外来佛教在这里共存一山,共荣一庙;水火和谐,常言说水火不相容,有趣的是,南岳衡山最高峰之上,火神祝融和水神大禹共居数千年;人与自然和谐。有史记以来,直至今日,南岳衡山在五岳中以独秀据称,人与各种动植物和谐相处;身心和谐,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的,到南岳衡山,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南岳和谐文化的典型,是南岳大庙。大庙的中轴线是代表儒家的南岳圣帝,东边是道教的八个宫观,西边是佛教的八个寺庙,他们开门相见,香火相通,和尚道士们轮流在南岳圣帝殿值殿,这种奇特的现象被称这为“和尚道士住一块”。2003年11月,原国务院总理朱鎔基视察南岳大庙时感慨而风趣地说:“现在国外很多战争、恐怖事件,不同信仰的宗教在一座庙里都能和平共处,世界都要来学学南岳。”

“和尚道士住一块”的南岳大庙
其实,南岳儒释道三教共融一庙的和谐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其信仰、渊源不一,教理、教义不同,修行方式更是大相径庭,不可避免存在着分歧和纷争。南岳大庙是南岳衡山之神——南岳圣帝享祀的主庙,始建于何年,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据清·李元度《南岳志》载:“唐虞五载一巡狩,柴望秩于山川,为坛耶?为庙耶!不可得而知矣。后世礼严庙享,而岳庙迄未知建自何年……盖自秦汉以来有之矣。”唐昭宗天复二年(902)道士李冲昭在其所著《南岳小录》说:“南岳有司天王庙。原在祝融峰顶,隋代移于山下。”据此,现存南岳大庙移建于隋代,始建则应在秦汉或更早的周代。祭祀南岳衡山之神,起源很古。自上古开始,就有大禹杀白马血祭衡山的记载。东汉末年,中国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自天目山云游南岳,成为道教进入南岳的第一人。道教传入南岳要比佛教早200多年。唐以前,南岳衡山几乎是道教统一天下。陈光大二年(568),佛教高僧慧思(515—577年)率众徒40余人,自河南大苏山以来南岳,在掷钵峰下开始创建大般若寺(今福严寺)。当时南岳道士欧阳正则害怕慧思这般巨大的佛教力量进来,动摇道教的地位,便在陈宣帝前诬告慧思是北齐奸细,以传教为名在南岳招兵买马,伺机起兵谋反。于是陈宣帝派使者来南岳密查,结果查无此事。按照陈代法律,诬告是要杀头的,慧思认为开辟事业需要团结更多的人,便在宣帝面前把欧阳正则保了下来,欧阳正则感激涕零。从此以后,佛道两教握手和解,言归于好。
五岳历来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历代帝王不断遣使祭祀南岳神,祈求其江山社稷巩固,千秋万代传承;黎民百姓祭祀南岳神,祈求风调雨顺,子孙昌盛。帝王的祭祀和百姓的朝拜,使南岳大庙香火兴旺。尤其是农历八月初一,俗称圣帝生日前后,更是人山人海,各大寺观香火鼎盛。明末清初,佛、道两教见南岳大庙香火历千年长盛不衰,无愧风水宝地,便在大庙东西两翼西建佛八寺,东兴八道观,以借助圣帝的“人和”来兴佛道的香火,于是形成了儒、释、道同居一庙的奇景。
作者:rednet
编辑: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