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景区】磨镜台景区

来源:南岳新闻网 编辑:彭俊 2012-08-05 16:39:58
—分享—

  图 刘建平

 

 

  磨镜台景区

  磨镜台位于南岳半山亭中心景区,因中国南禅七祖怀让以磨砖作镜之举道顿江西马祖道一故名。

  现在景区内保存有“祖源”石刻,相传为怀让磨镜之地,怀让墓至今仍存,当代宰相裴休亲笔手写“最胜轮塔”。

{Ky:PAGE}

  磨镜台人文荟萃,抗战时期,周恩来、叶剑英在这里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亦数次在此举行军事会议。

  磨镜台源于佛教,为唐代禅宗七祖怀让大师以“磨砖不能成阄,坐禅岂能成佛”的禅理点化马祖道一而得名。位于南岳七十二峰的掷钵峰下,集禅宗文化、抗战文化、养生文化于一体,为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尤以“磨镜台十景”著称于世。现完整保存着唐代怀让禅师的“最胜轮塔”、怀让磨镜遗址“祖源”、马祖道一弘法的“伟法院”、“讲经台”、“伟法坪”、千年“石壁观音”等古迹和佛教论坛标志,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官邸及抗占时期国民党四次最高军事会议会址。古往今来,大批文人墨客、前贤称哲在此留下许多题咏、诗赋石刻。

  这是一个著名的山中景区。30年代初就已被辟为达官贵人的别墅地段。它东北有林荫沥青公路与半山亭平行连接,南有林荫砂石公路通福严寺和南台寺,从福严寺后西折,有公路直通西岭。公路四方通连,旁边还有一条石板游路捷径直达天柱峰、藏经殿。南岳宾馆就设在此处,有七栋新式宾馆楼房,全套现代化设备,床位300余张,是南岳山中一个避署胜地,每年省内外有许多重要会议都在此召开,还举行过多次外事活动。

  下属景点:南台寺、福严寺、传法院、磨镜遗址、金刚舍利塔、最胜轮塔、麻姑仙境、灵芝泉、半山亭、玄都观、半山三桥、邺侯书院、紫竹林等。

 

 

  延伸阅读:

  磨镜台介绍

  千年古刹—南台寺

  古南台寺

  福严寺介绍

  金刚舍利塔图文

  麻姑仙境介绍

{Ky:PAGE}  

  图 康松柏

 

  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下方两里许,于瑞应峰下,素有“天下法源”之称。它建于梁天监年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 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该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域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 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该寺院在唐末五代时便出了一个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他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石头希迁,人称石头和尚。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禅师(公元七00年——七九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江西道一禅师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贞元六年(公元七九0年)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自唐代创建后,曾经废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 才得重新修缮。明朝初年,寺院荒废。明弘治年间,元碍和尚重建。清初,寺院又废圮。有些僧徒乘机分移寺产,在山下岳庙旁各建小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 光绪年间衡阳人淡云和尚与其徒 ,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争利于禅林,有辱佛门”,便下决心重振南台正宗。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他找到了南台寺旧址。募捐一万八千余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开始动工,历时四年,到乙已年(公元一九0五年)将寺建成。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南台寺有四部分, 山门挂“古南台寺”匾额。二进为弥陀殿。里面有欢喜佛像,坦腹露胸,满脸笑容,谁看了都会欢喜他。正门前有“南台禅寺”门额,三进为佛殿,有塑像饰龛,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光绪癸卯年间(公元一九0三年),日本曹洞宗法脉高僧梅晓和尚(六休上人),自称是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来南台寺。这时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梅晓见屋基楚楚、砖墙厚实,规模宏大,十分高兴。当即向淡云和尚提出:寺宇落成,愿赠“藏经”一部。淡云和尚表示乐意接受。他回国后第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就率瓴日本佛徒数十人,亲自护送到南台寺,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经仪式。这是当时一件盛事。它成了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自梅晓赠经以后,至今日本佛教徒不时派出代表团来南台寺礼祖。南台寺为中日友好交往树立了友谊的丰碑。

  南台寺四周绿荫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叶杉林,名叫水杉林。树高达二十余米,直插云天,羽状针叶,树影婆娑。

  南台寺有一条小路通南岳古镇。中经一个大石坡,石坡间有石磴数百余级。在岩石上,好象天梯架于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悬崖峭壁,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杆,山坡旁边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传上面印有金牛足迹。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诗云:“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尘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里即到黄庭观,从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逦直达南岳古镇。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一九八一年泰国华侨黄彰任先生捐赠铜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为古刹增色不少。

{Ky:PAGE}

 

  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著名的传法胜地。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名僧辈出。

  据《南岳志》记载:福严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 慧思禅师在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创建的,为南岳最古的名刹之一。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怀让禅师到南岳后,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通过他的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南宗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天下佛子以该寺为传法的佛院,可见它在南宗中的显赫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至984年),福严和尚任该寺住持,他率领僧徒,在寺院周围广种松杉,重修扩建寺宇,将般若寺改名为“福严寺”。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院堂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第二进是知客厅,大门正东向。廊柱上刻着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对联阐明了该寺的历史和地位。第三进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这里的寺院一反常规,没有四天王神像,却有岳神神像。据《南岳志》记述,传说当时慧思禅师和岳神下棋胜了岳神后,获得这块香火宝地。他为感谢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专门建造一个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间香火。故而有岳神像。第四进是大雄宝殿。佛堂原来供奉着陈后主时铸造的铜质坐佛三尊,已不存。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第五进。殿堂三间,为祖堂、方丈、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 据《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异峰突起,开创了南宗之后,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南岳是“济洞洞源”的圣地。所以禅宗七祖怀让的道场,便有“五叶流芳”的赞誉了。

  寺院的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长廊把整个寺院连通,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在寺院右边侧门外面,有一株古银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原在山门内的三株年逾千年的古银杏,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Ky:PAGE}

 

 

  麻姑仙境

  麻姑仙境位于天柱峰下,相传为南岳魏夫人侍女麻姑飞天祝寿的地方,它 采取“点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树添景”的造景手法,使该景点成为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

  对外开放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主要景点有麻姑祝寿、绎珠亭、盗桃石、卧虎石、灵芝石等。

{Ky:PAGE}

 

  图 天池

 

  金刚舍利塔

  金刚舍利塔位于南台寺后侧的瑞应峰,海拔600多米,是我国江南规模最大的高山金刚利宝塔,塔高48米,占地233平方米,楼分九层八面,塔内256级阶梯绕塔壁而上,经国家文物部门和中国佛协鉴定的两枚佛舍利即安奉在顶层。

  该塔于1993年7月动工,1998年5月15日正式落成,海内外一万余名信士参加了这一盛事。

{Ky:PAGE}

 

  图 刘建平

 

   灵芝泉:灵芝泉与麻古仙境紧紧相依,由灵芝涌泉和游泳池组成。栩栩如生的人工造景灵芝将山上的泉水汇集后喷涌而出,十分壮观,是日光浴、森林浴的绝好取出。

  游泳池是冥国时期湖南省省长何键为女儿所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多次来次游泳。 {Ky:PAGE}

  邺侯书院

  邺侯书院在烟霞峰下,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泌七岁能写文章,受到唐玄宗的喜爱。燕国公张说称他为“奇童”,宰相张九龄呼之为“小友”。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叛唐,攻下长安,玄宗李隆基奔蜀,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是为肃宗。李泌前往谒见,陈述国家成败的原因,得到信任。但他不想做官,“愿以客从”,参议国事。他常常陪着皇帝乘车出入,长安收复后,肃宗回到京城。但中书令崔圆、宦官李辅国专权,他们看到肃宗对李泌重视,就十分嫉妒。李泌怕自己受祸,遂托故请求退隐衡山。皇帝答应了,赐给他隐士衣服,并替他修了房子。他在南岳除了好神仙道术外,还好读书。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他藏书之多。后来李辅国被诛,代宗立,李泌复出从政。德宗时,位至宰相,封为邺侯。

  李泌死后,其子李繁在南岳的左侧修了个书院纪念他,叫做南岳书院。南宋时,又被迁到集贤峰下,改为邺侯书院。到了元代,书院遭到破坏。清乾隆年间(1736-1796),衡山一个知县在烟霞峰下的李泌故居处,建立了一个义学,仍叫邺侯书院。

  1938年,周恩来同志和郭沫若同志来南岳工作时,曾到过这里。郭沫若同志还写了《登衡山邺侯书院》的著名诗篇。最后两句是:“犹有邺侯遗址在,寇平重上读书堂。”郭老的诗句真是意味深长。

来源:南岳新闻网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