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找南岳七十二峰】关于南岳七十二峰的若干话题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逸飞 编辑:彭俊 2013-10-28 11:34:47
—分享—

  南岳最早的峰名出自何时?

  从现存资料来看,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南岳峰名为岣嵝峰,出自三国时魏国人张揖所撰《广雅》。但是,在衡阳日报记者采写的《峰峰相连的奥秘》(载《衡阳日报·湖湘周刊》2012年6月28日)中,一位衡阳本土知名学者指出张揖不是三国人,而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博士。如果是这样,那么南岳峰名出现的时间就要后推几十年。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简要考证,以就教于方家。

  “岣嵝”二字,在《广雅》中的解释是:“岣嵝,衡山。衡州南岳有岣嵝峰,上有神禹碑。”《康熙字典》引用了这个词条。虽然,神禹碑母碑并不在岣嵝峰上,此处为传闻之误,但,“南岳有岣嵝峰”,却记载了南岳资格最老的峰名。

  那么,张揖到底是三国人还是北魏人呢?

  张揖这个人,正史无传记,我们只能从一些古籍片断中去了解有关他的情况。后魏江式于延昌三年(514)所上表文这样写道:“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北齐颜之推曾因《通俗文》中引用过苏林和张揖而解释说:“苏、张皆是魏人。”唐颜师古《汉书叙例》说:“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

  对于张揖生活年代的争议,并不始自今日。如民国年间出版的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第一章“张揖之历略”即称:“张揖不见于《魏书》及《南北史》”。显然,他认为张揖也可能是北魏人。

  其实,对于张揖的年代,并不难确定。从颜之推“苏、张皆是魏人”这句话来看,苏林是三国时魏人,《三国志》有记载,那么张揖自然也是魏国人了。之所以认为张揖是北魏人,可能缘于颜师古所说的“魏太和中”,因为不但三国时的魏国有太和年号,北魏也有。于是“魏太和”便有两种可能性。但是,江式表文中的“魏初”,可以反证这个“太和”只能是三国时的魏国。三国魏的太和是魏明帝曹叡的第一个年号,共三年,时间为公元227—229年,距曹丕受禅登基不到十年,完全可称“魏初”。至于北魏的太和,那是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三个年号,时间为公元477-499年,起用时距北魏的创立已有九十多年,怎么还可称“魏初”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编撰《广雅》的张揖是三国时魏人;见诸《广雅》的岣嵝峰之名,至迟在三国时就已出现。

  南岳七十二峰的概念

  由谁最先提出?

  许多人认为,最早提出南岳七十二峰概念的是南北朝南朝刘宋道士徐灵期的《南岳记》。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岳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南岳志辑要》,其《前言》中说:“他(徐灵期)是第一个提出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的人。”

  但是,就我所见到的资料来看,徐灵期并没有提出南岳七十二峰这个概念。正式记录七十二峰的说法,并列出各峰概况的,是南宋的南岳道士陈田夫。

  中国名山,五岳称最。南岳作为五岳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有人纂修史志专书。据《(光绪)湖南通志》第二百四十八卷《艺文志四》,史部著录有二十五种之多。其中,南北朝到唐朝的数百年间,就有书名为《衡山记》或《南岳记》的书六部。它们是:刘宋《衡山记》一卷,吴郡徐灵期撰,见《唐书·艺文志》;南齐《衡山记》一卷,南阳宗测撰,见《南齐书》本传;隋朝有《衡山记》一卷,宋居士撰,见《隋书·经籍志》;唐朝有《衡山记》,李明之撰,见《云仙杂记》;《衡山记》一卷,范阳卢鸿撰,见《宋史·艺文志》;《南岳记》一卷,释章安撰。

  徐灵期的专著,有的称《衡山记》,有的称《南岳记》。这本书早已亡佚,但在《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古籍里引用了里面的内容。清代善化(今长沙)学者陈运溶在他的《麓山精舍丛书》里辑录了这些条目,共计九条,其书名为《南岳记》。

  陈运溶录自《太平御览》的《南岳记》片断是:“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并没有南岳七十二峰的概念。

  经查,唐末道士李冲昭《南岳小录》,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祝融、紫盖、云密、天柱、石廪等五大主峰,及华盖、岣嵝、掷钵、回雁等小峰,亦无七十二峰的概念。

  南宋道士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列出了七十二峰的名单,并逐峰作了介绍。但在其引述徐灵期《南岳记》的内容时,并没有七十二峰一说。其引文为:“朱陵洞天名太虚小有之天,周回八百里,中有青玉坛、光天坛、洞灵原、洞真墟四福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另查各本《衡州府志》、《衡山县志》,均不见徐灵期南岳七十二峰之说,唯清代李元度《南岳志》引《南岳记》:“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此书却是在诸书之后,不知源自何典。

  本人掌握资料有限,诚望有关专家学者赐教,找出徐灵期提出南岳七十二峰之说的历史依据。 {Ky:PAGE}

  香炉峰的名称是由紫盖峰下

  转移到忠烈祠后的吗?

  近年来,在谈到南岳七十二峰名称变迁的时候,经常有人提出香炉峰本在紫盖峰下,是民国年间把这个名称转移到了忠烈祠后面的山峰。

  这个说法大约来源于1996年出版的新修《南岳志》。在其第二篇第一章“七十二峰”的“香炉峰”词条后有一段按语:“历来旧志及前人诗文都说:香炉峰在紫盖峰下水帘洞上。该处其峰不高,山顶巨石,浑如香炉。但自1942年南岳忠烈祠建成后,勘测者称忠烈祠坐落在香炉峰下,习而不察,遂改香炉峰于此。”

  实情并不如此。

  查最早记载南岳七十二峰峰名的《南岳总胜集》,“香炉峰”条的记载是:“南下有宝胜寺,上有紫盖院基、仙茶灶,乃傅待仙炼丹处。”

  那么宝胜寺和紫盖院在哪里呢?同书载:“宝胜寺,在庙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岳过华严、历寿祺观北上方至。杉松拥蔚,并无佳致。据香炉峰南下,当紫盖之路。”“紫盖院,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

  熟悉这一带地形的人都知道,南岳大庙北面的登山主道,要经过华严峰下,这与“自衡岳过华严、历寿祺观北上方至”相符。到达宝善堂(现改为神州祖庙)后,大路沿左边大垅上行,过半云庵、茶庵,达半山亭;小路沿右边的干垅上行,越山至广济寺,或直上金简峰。在金简峰下、香炉峰侧,早年有四处庵堂,当地老百姓都记得,其中一处名宝胜寺。宝胜寺恰好距南岳大庙十二里,在登山小路旁。

  所以,从《南岳总胜集》来看,香炉峰古今一致,并不曾发生位移。之所以误认为香炉在紫盖峰下,是因“宝胜寺”条有“据香炉峰南下,当紫盖之路”这句话。其实,这个“紫盖”,并不指紫盖峰,而是古代的一个环绕紫盖峰的乡级行政区域,今前山开云镇、福田铺、南岳镇,后山望峰、岭坡、东湖、马迹等乡镇,都是紫盖乡的范围,于是,这条翻越前后山的路称“紫盖之路”。

  再来看看现存最早、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衡山县志》:“香炉峰在紫盖乡,有宝胜寺,又有紫盖院故基。”这个记载与《南岳总胜集》基本一致。

  倒是清代李元度《南岳志》里记载的“香炉峰,在岳庙左,形如香炉”,与1996年版新修《南岳志》的观点相同。大约新岳志所讲“历来旧志”,就是讲李志了。

  至于新修《南岳志》断言的“前人诗文都说”,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我还查了一些前人诗文,并未见到香炉峰在紫盖峰下的说法,倒是看到一些名家的游记,所叙的香炉峰,就在当今的位置。

  明代南京刑部尚书顾 (1476—1545)曾于嘉靖十六年(1537)十一月游南岳,写了二十五首诗和一篇《游衡岳后记》。在此后记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余初至岳下,道士指天柱、石廪、紫盖、芙蓉四峰,导予望之,仰面极视,排汉碍日,若云可望而不可登,危乎高哉!既历香炉道间,则四峰之椒,皆与身等,方诧步履在空外。及坐半山亭,乃指诸顶,疑前旧见非是也。”从中可以看出,“香炉道间”是在半山亭之下,这个位置近可与天柱、石廪、紫盖、芙蓉等高峰比肩。而紫盖峰下的小山头,是无法达此高度的。从顾  的游山线路来看,并未涉足紫盖峰所在的东北线。

  香炉峰在半山亭侧,处于南岳大庙与祝融峰的中点,其形如香炉。在大庙与紫盖峰之间的直线上,亦有一座小山,亦形如香炉,名小香炉峰。南岳衡山极顶祝融峰,与“独不朝”的紫盖峰,争强好胜亿万年,它们的前面,各有一座香炉峰,接纳朝圣者的香火,这也是衡岳的神奇之处。清朝大才子李元度,以及新修《南岳志》诸公,由此产生误解,实属大醇小疵,不足为怪。

  凤凰峰在衡东县还是衡南县?

  凤凰峰在湘江东岸的衡东县,处于衡东县杨桥镇与株洲县龙凤乡交界处,自古以来本无异议。

  但不同的声音还是有。在衡南县的西陲,衡南、衡阳、祁东三县交界处,有一座岐山。山上的仁瑞寺,清代曾受皇封,为湘南名刹。随着近年的旅游开发,该山知名度大大提升。因为岐山又名凤凰山,故许多人认为岐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连百度百科也载:“岐山,原名凤凰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

  老祖宗《南岳总胜集》只记录了凤凰峰名称的来历,“昔祝融君登南岳谒玄君,感碧鸡凤凰集于此峰”。但未记录该峰的位置。

  明嘉靖《衡州府志》载:“凤凰峰,在岳西永平乡二十六都。”其余解释与《南岳总胜集》基本相同。查《衡山县志》,明代的永平乡二十六都即现在衡东县杨桥镇、蓬源镇一带。凤凰峰在衡东县杨桥镇无疑。只是此条的“岳西”,应为“岳东”,这是古人犯的一个小小的错误。

  清代李元度《南岳志》更为明确:“凤凰峰,在县治河东。因有凤凰至得名。”

  还有一个依据,也足以证明岐山不属南岳七十二峰。回雁峰为南岳首峰,诸峰皆在回雁之北。而岐山在回雁峰西偏一百多里,已远远脱离这一体系。

  在南岳七十二峰的版图上,凤凰峰是最东面的一坐山峰,也是南岳的东方门户。凤凰山的右翼名鹤岭,纵贯南北。在古代,杨桥、攸县乃至江西的香客前往南岳,这里是必经之路。鹤岭西侧有南岳行宫,是商贾行旅歇脚处。越山石径经过的坳口,有一座东岳庙,横匾“紫气东来”为清代探花谭鑫振所题。

  凤凰峰有大山风范。主峰两侧山脉如扇动的翅膀,挟天地而飞。凤凰山的主峰名乌龟仙,峰顶有巨石,酷似乌龟伏地,头、眼、身宛然。峰北有三圣殿,殿前一井,清泉奔涌,水草丰茂。当地人说,凤凰山的乌龟仙和三圣殿都很灵验,尤其是那泉水,滚流不息,可治顽疾。每年阴历六月初六日,是“凤凰老爷”的生日,方圆百里的信众云集山上,争抢圣水,其状壮观。

  磷

  王

  磷

  王

  文图/逸飞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逸飞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