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云海茫茫,白马马鞍不知处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何芬 编辑:彭俊 2013-09-11 17:53:26
—分享—

  早就听说了关于白马峰的争议,但是不知是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明明1996年《南岳区志》上确凿地说:白马峰位于衡山县城关镇环溪村,俗名马鞍山,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并引述宋朝的《南岳总胜集》记载: “夏禹在此杀白马祭天,仰天而啸,梦绣衣童子自称苍水玄夷使者,授金简玉文。因而名焉。”

  既然有定论,何来争议?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24日,记者一行试图前往衡山县寻找答案,但仍然是云深茫茫不知处。

  原本既有白马,又有马鞍

  在衡阳搜集资料时,记者注意到,南宋的《南岳总胜集》里,白马峰是白马峰,还有一个马鞍峰。关于马鞍峰的记叙,只有“在平野大路之南。并无佳致”这一句话。而到了1996年的《南岳区志》,南岳七十二峰中,就没有了马鞍峰,只有一个“俗名马鞍山的白马峰”。

  记者将这个发现向本报此次寻峰采访报道活动的两位专家谭民政、陈德荣提出来时,他们都很淡定。

  谭民政告诉记者,现在的衡山县境内马鞍山有两座,一座就是据说是白马峰的环溪村马鞍山,另一座是作为衡山前山后山的分界线,位于岭坡的马鞍山。板桥的马鞍山为马鞍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并非处在“平野大路之南”。不过他只实地考察过环溪马鞍山,“山形确实很像马鞍”,但《南岳总胜集》里说到,白马峰与吐雾巾子二峰相连,但现在环溪村白马峰为何是处在与巾子峰(现名巾紫峰)对望的位置上呢?

  陈德荣推测,古时候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大禹出来应该都会取道湘江,杀马的地方应该是靠近古码头的地方,衡山店门离古码头比较近,而此处又有一个杀马冲,所以,白马峰倒是有可能在店门附近。

  在衡山县城关镇师古村的国道上,也就是吐雾峰附近,记者一行找到一名卖特产的70多岁的赵姓老人问路,老人的回答让我们又添迷茫:“马鞍山在板桥,环溪有个马鞍山?没听过。”

  李元度版七十二峰的几个疑点

  第一个具体提出的七十二峰峰名的是南宋道士陈田夫。据说,他在南岳近三十年,往来于衡山之间,熟谙其地形、名胜与传说。他的《南岳总胜集》不仅让南岳七十二峰每一峰都有了名字,而且还写出了每一座峰的人文地理。

  几年前,衡阳市图书馆将这本书数字化,衡阳图书馆研究员丁民将其电子文本在网络上共享,为普通人考据七十二峰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在网络上,普通市民还能看到1996年的《南岳区志》电子版,其余的明嘉靖年间的《衡州府志》的今人重印本则可以在市图书馆查阅。

  至于更早版本的衡山县志等古籍,只有去衡山县史志办查找了。7月24日,衡山县史志办主任熊仲荣拿出了《重印明弘治衡山县志》影印本、清光绪年间李元度纂修的《南岳志》原本等一叠文献,与记者一起查找。

  比较一下各个志书,记者竟然发现:南宋的《南岳总胜集》、明弘治《衡山县志》与明嘉靖年间的《衡州府志》里既有白马峰,又有马鞍峰,并且都有参照方位,但到了清光绪李元度纂修的《南岳志》里,就没有马鞍峰了!

  不仅如此,李元度版本还将人文完全不同的会善峰与善女峰混为一谈,又将原本又名华盖峰的紫盖峰,分列为华盖与紫盖两座峰。

  并且,李元度版本七十二峰将白马峰的表述如下:“白马峰,县治西,《山海经》禹巡守至此,用白马祭天。今名杀马冲。”这大概是陈德荣所说的杀马冲的由来。李元初杀马冲的说法又来自何处呢?记者没有查到。

  谭民政告诉记者,李元度并不是本地人,其大约只在南岳呆了两年,记者的发现并不奇怪,包括香炉峰的地理位置,这本书也有明显错误的,不过李元度关于云密峰的表述,谭民政认为又能和其他的历史文献能够相互印证。

  关于南岳七十二峰的人文地理的各种论证、阐述是无止境的,记者发现,南岳后来根据李元度的《南岳志》,修订了《南岳志辑要》。在这本书里“白马峰”字条,有注释小字说:“经查,《山海经笺疏》无此文。只《水经注》有,‘禹治洪水,血马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等话”。这个注释质疑了从南宋陈田夫以来的杀马说,不仅指出了传说引文出处的错误,还指出大禹此行不是南巡的,而是来治洪水的,祭的不是天,而是衡山。

  但是,这个质疑是有止境的吗?记者来不及求证,继续踏上了去环溪村的实勘之路。

  一个在县治西,一个在紫盖乡第七都

  此行的目的,就是明确白马、马鞍两峰的具体位置。在明弘治的《衡山县志》说:“白马峰,在县西,山海经云,昔大禹巡守至此,杀白马祭天,故名。马鞍峰在紫盖乡第七都,东有衡居寺,西北有青山。”

  关于白马峰的表述,明弘治年间与南宋陈田夫所说无异,即在县城的西边,而马鞍峰则更具体了,具体到了紫盖乡第七都。

  所谓县治的西边,不得不说到衡山县城的几次大的搬迁。据新世纪前后编纂的《衡山县志》记载,衡山置县在290年,第三次,搬迁是隋炀帝时期610年,迁到白马峰下,最后一次搬迁在709年唐景龙年间,搬迁到最初的兜率寺,后因临近湘江,为避水患,县治迁到白茅镇也就是今天的开云镇。

  所谓兜率寺,明弘治的《衡山县志》说“在县南十五里”,而“衡居寺在县北马鞍峰,正统初,僧会信唔重立。”青山到底是泛指一座青山,还是叫青山的山峰,不可考。

  紫盖乡第七都,是明朝开始衡山县的一种行政区划。1378年明洪武年间下编六乡32都1坊,第二年又缩编为六乡12都(后称里)1坊。清朝初期沿用明朝区划,后来康熙年间又改为17字430区。记者在新世纪前后编纂的《衡山县志》中的字都《古今对照表》中看到,紫盖乡第七都包括师古、宋桥、长江等乡,及城关镇的一部分,包括南岳区的南岳镇、南岳乡。

  这个“城关镇的一部分”,包括我们今天要探访的环溪村吗?

  马鞍山下曾是胡安国后代家冢?

  找到环溪村马鞍山时,记者暗暗吃惊。所谓山高为峰,这座山不足200米高,山上除了树就是树,景物一览无遗,但是,伫立在几乎是平原的环溪村一代,尤其是有了聚集山下的一栋栋红色新房的映衬,确实也秀丽。站在环溪村地界碑旁的马路上,记者左面是马鞍山,右面可见巾紫峰的高塔。

  在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知情人环溪村村秘书胡新平。胡新平说,这个马鞍山就是白马峰。但他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杀白马祭天或祭衡山的关于白马的传说。在传说里,白马不是因为大禹而死,而是因为驮了当时治水的大禹过滚滚大河而被纪念。在胡新平和妻子的记忆里,年轻那时,白马峰上开满了白桎木,就像是白马的化身。后来山上种了茶树,就不长白桎木了。而环溪村地界碑所在的地方,有座白马桥。前几年县里铺污水管网,在桥下的水里发现有摩托车后备箱那么大直径的一排排木头。他们觉得这并不奇怪,“我们这里以前是古衡山县城,早些年,好多人家建房子挖出过4公分厚、20公分长的青砖”。

  他指着马鞍山说,那山下以前曾经都是胡姓人家的坟冢。翻阅胡新平的族谱,记者大大吃惊了一把。族谱里,俨然有一页记载着,胡宏的第三子常惺可能葬在衡州马鞍山下,也有说他葬在湘潭的,但是两种说法都被照录。

  记者看到谱内有一人乾隆十三年葬在义字十三区环溪町屋,而环溪町屋就是现在环溪村所在的位置。如果能知道义字十三区所辖的区域,就能知道其是否是马鞍峰所在的“紫盖乡第七都”。但是,记者手头资料里,清朝17区里并没有义字区。

  参照吐雾、巾紫峰的位置,也是寻找白马峰与马鞍峰的一种方式。

  因为南宋《南岳总胜集》里提到,“吐雾巾子二峰与白马峰相连,并是本县主山,峰顶吐雾与云密相应”, 并且,前者为“昔紫虚元君篆符逐白龙之所,今俗呼白龙洞”,后者白马峰“下有白龙洞”。

  记者随即留意了明弘治的《衡山县志》里巾紫峰和吐雾峰的位置,即“巾紫,在县后,为县之主山”,“吐雾,在县后,与巾紫峰相连”。而明弘治的《衡山县志》岩洞类里提到了“白龙洞在吐雾峰”。

  可是,如今的白马峰与吐雾、巾紫峰相隔了多少个村庄和道路,何来相连之说,难道古时候的人们都是能上升到半空中的仙人,在茫茫白云中看到它们在同一走向上?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何芬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