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金简峰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刘力 编辑:彭俊 2013-09-08 19:45:37
—分享—

 

 

  说起金简峰名字的由来,还得从大禹治水说起。

  据说,夏禹治水头几年没有成功,于是他历诸四海为治水求贤。后来,大禹听说黄帝曾把一部专讲治水之道的《金简玉书》埋藏在南岳,他便来到南岳,杀一匹白马以祭山岳,然后开始寻找。一日,他累及卧倒在一座山峰上。睡梦中,一位自称玄夷苍水使者的仙人告诉他藏书之处。梦醒后,大禹果然找到了这部书。按书的指点退水之后,他把《金简玉书》又送回原处,用盘石压盖起来。后来,人们就把掘出宝书的山峰称作“金简峰”。

  寻找金简峰,有些曲折。没有向导,没有地图,只有大概的方位和些许相关史料。在索道站下了车,雾蒙蒙的天气让我对金简峰的方位更是云里雾里,只知道入口处有一座微波发射塔,于是四处询问。几经周折,终于在索道站的侧旁,看到了一块“金简峰”的指示牌,不禁长舒了一口气。沿着指示牌向前行,几分钟后,宽阔的水泥路没有了,变成一条崎岖陡峭的石板小路。一路向下,陡缓宽窄各处不一,两旁布满草木藤蔓,路的左侧是山壁,奇松怪石屡见不鲜,岩隙里长出的植物七拐八弯,虽不及臂腕粗,但却彰显出生命的顽强。

  顺着山势,在路旁忽见一块平整的盘石突出路旁,周围是落差百来米的悬崖,无草木阻挡。极目远眺,前方山峦延绵不绝,悄无声息,柔韧圆润,水一样地在视线里流动着。

  据资料记载,金简峰下有皇帝岩,于是继续向下,只一会便见到了这块巨石,两侧倚着山体,一侧由另一巨石支撑,其下方形成一个宽敞的大洞。巨石上书“皇帝岩”三个大字,朱红,字大五尺有余,古朴苍劲,保存完好,是赵佶手记。传说黄帝轩辕氏曾在此受戒经,故又名讲经台。至于轩辕氏与宋徽宗为何至此,已无从考证,不过想来一个是开天辟地的明君,一个是玩物丧国的昏君,相距数千年而来到同一个地方,这其中不免有点耐人寻味。

  在洞里小憩,想想这金简峰,既因大禹故事取名,但所经之处却看不到一点大禹的痕迹,不觉有些失落。可来时已知离峰不远处就有禹王城,于是径直前往。这一路景致、气象更是极端。山间的云雾更加浓密,翻腾起来如洪水铺天盖地。路边有不少石刻,其字体内容各处不一,有篆体,有楷书。近四十分钟路程过后,终于在路边的石壁上有了巨大发现,“禹碑”二字突现眼前。仔细一瞧,文字不过是对禹碑的来由作了介绍,却并无禹碑的内容。想来内容当在附近,有资料记载,这禹碑内容后被刻在了石壁上。于是四处张望,依然不见。正当失望之时,行至石栏处歇息,回过头来抬头猛然发现对面的峭壁上,刻有奇特的古文——原来碑文正位于我的头顶上方!若不站在突出的巨石上,是无法看到的,情绪一下兴奋起来,拿起相机便将之摄下。碑文分9行,共77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相传,此碑刻有大禹治水的经历,但其字体难辨,说法不一,神话传说亦不在少数,当年郭沫若对此研究三年,也不过识得三字。

  面对禹王碑,沉醉于这奇怪的文字当中,总让人忍不住猜测这苍茫古碑上到底记着怎样的金玉良言。

  时光流逝,千年易变,大禹早已不在,昔日的禹王城如今也是残埂断壁,只有这日出日落,云消雾散,倒是年年岁岁依旧如初。但大禹的故事确是流传至今,大禹肩挑亡夫之重任的担当与责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艰苦创业,变堵塞为疏浚的积极创新,受万民耕种之法的仁爱贤德......依然影响着后世之人。而眼前的大好河山,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在延续支撑吗?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刘力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