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会仙峰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邓江虹 编辑:彭俊 2013-09-08 19:56:01
—分享—

文章来源 衡阳日报 作者:邓江虹 时间: 2012年10月25日 

  寻峰南岳,从做计划起就有个决定,一定要到会仙峰。

  “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磨镜台之幽,水帘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岳庙之雄,会仙桥之险”,自古南岳就有这“八绝”的定论,至今耳熟能详。会仙峰所以得名,即源于峰上胜景——会仙桥。

  寻峰当日,烟雨蒙蒙,重重雾霭下,五米之外就看不到人影。从南天门走下采访车,一时东南西北分不清方向。“这样的鬼天气,能看到什么呀?”同伴颇有些懊恼。

  我怔怔地没有回话。在众多的选择中独独把会仙峰作为探访的目的地,说是无意,其实有心。而有意无意之间,竟又碰上了烟雨蒙蒙的天气,和之前数次经历几乎同出一辙,真不知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阴差阳错。

  不过也好,一路雨雾恰到好处地模糊了时空的界限,更切合了我重访旧地的心境。浓雾之中踏阶而行,面对飘渺无际的前路,心中念念:一别数载,我又来了。

  一

  关于会仙峰,清光绪《衡山县志》仅有极简短的一句:居岳庙左。《府志》:昔邓郁之注经于此。旧有白云先生堂。

  以此寥寥几句记载可以判定,相较南岳其他诸峰,至少在历史上会仙峰并未有太多奇特之处。从游览角度看,周边的祝融、紫盖、天柱、芙蓉、石廪素有“衡岳五峰”之誉,《南岳区志》只把会仙峰归为境内的“其他三十九峰”之一,语焉不详。倘有游客到访,估计其中的大多数只会把它当做登高祝融之后的一个余兴,有时间偏又遇胜景,擦肩而过,他们顾念着多多少少会有些遗憾吧。

  似我这般专程踏访的毕竟是少数。从上封寺往西,沿石径而下,路边有前往会仙峰的指示牌,几个游客正犹豫着打商量。“远不远,怕没什么东西看吧?”其中一个颇显老到地断言:“连大路都没有一条,说明去的人不多,人不多,肯定没啥可看的!”

  一群人嘻嘻哈哈打闹着,匆匆离去。我真的想劝住他们,“人多未必真美景,世间的万般风情,得失其实只在一念之间啊。”

  无人打扰,正合我意。石阶一路蜿蜒,隐入浓雾之中,两旁苍柏森森,和着雨打枝头的沙沙声,更透出一股幽幽的冰凉。空山微雨,足音回荡,此情此景,让人禁不住彷徨四顾。曾几何时,这样一幅图景深植于梦中,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雾,同样的不可预测的漫漫前路,那时的我是多么虔诚地相信,只要坚持,我就可以一直往前往前……

  脚下的石径,不知道已存在多少年,无数的人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他们也许比我幸运,路遇风雨固然凄冷,可总会有机会看到明媚的晴天,山花烂漫,百鸟啁啾,不是对一切辛苦最好的回报吗!那么,我应该说是幸还是不幸?从一个懵懂少年初登会仙峰,至今已经过去25年,伴着人生路上无数的憧憬、彷徨、苦闷以及喜悦,25年间五次踏访,居然心仪阳光而一次不得,除了苦笑,我亦无言。

  好在,即便雨雾之中也非一无所获,行至不远,便见一块巨石迎风竖立,唤作不语崖,不语崖下边是个宽广的石洞。洞壁上刻着“不语挂锡”四个正楷大字,这四个字颇有来历。据《南岳志》记载,过去南台寺有一个和尚经常在这里打坐,终日不语,自号不语禅师。他在这里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灶里的火种熄灭了。于是,他在晚上提着灯笼、踏着积雪,到上封寺去求火种。上封寺的僧人说道:“大师灯内有火,何必相求?”不语禅师得此禅机,便作偈道:“早知灯有火,饭熟几多时。”从此他大彻大悟,修成正果。

  什么才算是修成正果,我等俗人自是难以体会,不过我很羡慕这个禅师,再往前行便是会仙桥,既居此地,他应该是真正见着神仙了吧。

  二

  对于我的猜想,早有古人做了回答。看,小径右边的山岩上,“昔人曾此会飞仙”几个大字就是证据,其字迹雄浑雅正,据说印刻在此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语气上推断,和神仙相会这件事是不容置疑的,唯一的遗憾是这几个字并无落款,查不到出处。仔细想来,会仙之人,其心境淡泊,自然不在乎世间名声。如此一想,释然莞尔。

  此时,山中正是雨消风劲,伴着呼啸的寒风,团团云雾忽上忽下,裹得人眼前一片茫然。依稀间,一大一小两块巨石突兀而出,那就是会仙峰了。仔细看路边指示牌上的文字,明明白白写着:会仙峰,原名青玉坛,乃道家“第二十四福地”。

  查看资料,这个青玉坛来头不小,《南岳总胜集卷》中有“一洞天、二境、三涧、六源、六门、九溪、十四塔、十五洞、十六台、二十三坛、三十八岩”之说,青玉坛位列23坛之首。据道家言,青玉坛是乌青云所创,为第二十四福地,因群仙聚会之所而名。既为福地,难怪各方人士趋之若鹜,明代管大勋就曾写到:“绝山孤悬片石通,独余黄鹤共苍松。西行似有升天路,又隔人间几万重。”

  既然来,总是要走一遭的,但且慢,要攀会仙峰,先过会仙桥。会仙桥其实是与会仙峰相连的一块独石,两无依傍,下临绝壑,云烟飘渺,境极险峻,人蹑步而过,怵目惊心。所以又俗称试心桥。

  虽然来过多次,但于我而言,这桥真还没有走过。每次来到桥头,依着铁栏杆在石阶处呆坐良久,吸几支烟后,每次都只原路返回。倒不是担忧“境极险峻”,其实对于一个凡人,心理上小小的坎往往比现实中的通天沟壑更难跨越。跨桥即可会仙人,我满怀期冀,却又害怕希望落空,那么就一次次推迟吧,等到终有一天能跨过心中的阻碍,走出想实现而又未能实现的一步。

  过桥,难,也不难。试心桥,试的是坚韧,试的是执着。那么多人到此,真正明白此中三味的又有几人。明代李郁写得好:“颓然岩石堕峰腰,下界烟云万丈遥。顾我未曾履艰险,扪心来过试心桥。”一步之途,却要扪心自问、敛眉端衣而后得,面对理想,面对追求,这种态度不得不令我敬仰。

  桥边崖壁上,“老此不恨”、“摸心自问”等几处石刻印入眼帘。古往今来,人的感情总是相同的,正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那么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使人学会自省,学会寄情山水,希望在梦幻中找寻到一种满足。

  昔人曾此会飞仙,多么美好的故事。无论他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曲解,终于在此得到了补偿,难怪会发出“老此不恨”的感叹。他,是真有其人还是虚无缥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坚持了自己的追求,“摸心自问”而无所愧疚。跨过会仙桥,跨过的不仅是现实中的一小步,更是精神世界的一大步。敢于跨过,无论结局怎样,已然无愧于心。

  三

  明代徐霞客曾经遍访南岳诸峰,在他的游记中,对会仙桥的记载仅有极简略的一笔,“二十六日,晴。至观音崖再上祝融会仙桥,由不语崖西下。”

  虽然全文仅22个字,但我揣度,徐霞客对于会仙桥是情有独钟的,一个“再”字便可见端倪。《徐霞客游记》中,对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日的行程言简意赅,“二十三日上封,二十四日上封,二十五日上封。”上封,即祝融峰上封寺,和会仙桥仅仅数里之遥。一个小小的寺庙,居然耽搁大旅行家四日的行程,能吸引他目光的,无非是周边的数处景点,而能引来徐霞客两次亲自探访并有所记叙的,南岳诸景中惟有会仙桥。

  至于徐霞客为何对会仙桥情有独钟,我不得而知。作为阅历丰富的大旅行家,徐氏所为断不是字面理解的那样简单。想必他心中也有痛楚,面对峭壁孤桥,徘徊良久,最后终于也跨出了早就想走的一步。

  那么我也且重复先人的足迹吧,五访会仙峰,是到了该了断的时候。满目云海,阻人视途,人生的雾霭来了去,去了来,实非人力可以改变,不变的,惟有本心。正所谓云海茫茫皆幻境,惟愿试心会飞仙。

  卸下所有的凡尘杂念。小心地踏过两石之间险窄的会仙桥。但见雾蔼在脚端纷扬,桥下峡谷深遂高远。闭眼,深吸一口气,再睁眼时,世间已繁华尽逝,唯余坦荡。

  归途,雨后初霁,浓雾渐渐消散。路边一片不知名的野花含着雨露娇艳地盛开,我摘下一朵藏于怀中,一如昔日的心情。

  “烂柯仙人久不来,一桥空对百花开。我来桥上寻遗子,云满空山月满台。”这是我喜欢的诗。无论寻不寻得到,我知道,自己还会再来。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邓江虹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