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内】为了新的崛起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王智光 编辑:彭俊 2012-08-15 11:30:50
—分享—

副标题:湖南风景名胜事业30年回眸与展望

  从1982年南岳衡山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省风景名胜事业走过了30年。30载波澜壮阔的征程,湖南风景名胜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较快的发展速度,从初创、探索跨入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了独具魅力的乐章。

  保护与开发,孰重孰轻?

  自1982年始,我省风景名胜事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韬光养晦;二是世纪之交,探索与反思;三是最近十年,崛起与提升。

  湖南风景名胜从“三家”起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发表“黄山谈话”,提出要通过旅游达到富民的目的,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尽快好起来;要重视保护旅游资源,搞好绿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共识。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22省的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省南岳衡山榜上有名。6年之后,武陵源、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被列入国家级。我省风景名胜事业呈现出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湖南这三家“最顶尖、最著名、最没有争议”的风景区被历史推上了排头兵的位置。

  世纪之交,探索与反思并行。1992年开始,以武陵源荣膺世界自然遗产为标志,湖南风景名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保护”与“开发”两种观念的激烈交锋。

  在早期,学术界照搬西方国家公园的理念,形成了一种对风景名胜区实施极端保护的观点,对在风景区搞旅游开发持疏远态度,认为搞旅游会破坏风景资源,把风景资源保护与发展风景区经济工作对立起来。甚至提出管理风景名胜事业,应该像西方国家公园那样,土地由国家划拨,人员编制归中央管理,资金由中央计划拨款。这种观点显然脱离了实际。于是,如何打好风景牌,抓好景区开发的声音日趋明显,但这条路前无古人,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随之而来的便是“欣慰”与“遗憾”两种结果:

  欣慰的是,我省很多风景区管理部门不等不靠,更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真抓实干,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经验,有的在国内外还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比如毫山蜘蛛人攀登、凤凰棋行大地、张家界穿越天门、黄龙洞为定海神针投保等,都是这一时期景区营销的经典作品。这些管理模式在早期确实解决了景区自身发展的燃眉之急,在规划编制、队伍培养、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Ky:PAGE}

 

 

 

   遗憾的是,各路商贾都看中风景名胜区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投资兴建休闲度假酒店、餐馆和娱乐设施,甚至建起了商业街。圃于落后观念和滞后的规划,错误地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的无序开发,山体、水体、植被、土壤、空气和景观遭受破坏和污染。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省两个老牌风景区甚至出了问题,在全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其中武陵源被批评为“天上的街市”,以至于联合国发出黄牌警告,差点列入濒危遗产的名录。南岳衡山的问题则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批示“重新规划、重整河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国家领导人点名批评的风景区。

  南岳和武陵源都是我省风景名胜事业的排头兵,曾经起到先进和表率的作用,是各兄弟景区学习的楷模,但其所经历的惨痛教训的确应该引起反思。

  因为走了弯路,武陵源被逼启动了“世纪大拆迁”,南岳也兴起了历时五年之久的综合整治行动。鉴于此,湖南从1995年开始,先后制定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湖南省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湖南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奠定了发展的法制基础,使我省风景名胜事业逐步走上了一条科学、规范、健康的路子。

  在国家建设部开展的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中,全省依法依规共拆除违规建筑近10万处。其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经过三次大规模、大范围拆迁,共拆除核心景区各类建筑总面积近2l万平方米:衡山、韶山等风景名胜区克服重重困难,拆除影响景观环境的建筑近6万平方米。

  最近十年的崛起和提升。这十年,湖南风景名胜区品质建设卓有成效。国家级数量从2002年6处发展到2012年16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风景名胜区从2002年19处到2012年39处,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达’723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3.44%。我们修订完善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武陵源、南岳衡山、莨山条例,制定了岳麓山、紫鹊界、万佛山一侗寨等风景名胜区条例,推进风景名胜区规划“全覆盖”、管理规范化和监督常态化,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

  这十年,湖南世界遗产、国家遗产的创建和保护卓有成效。我们已经拥有武陵源、崀山两处世界遗产,南岳衡山、紫鹊界一梅山龙官、万佛山一侗寨三处国家遗产。2010年,“中国丹霞”申遗成功,毫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湖南。

  这十年,湖南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在发展旅游经济,丰富民众生活方面作出巨大贡献。2011年,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吸纳了全省40%以上,达1.3亿人次的游客总量,创造了占全省l/4以上、超过400亿元的旅游总收入。仅去年国庆黄金周,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3.34%,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18%。预期“十二五”将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

 

 

 

{Ky:PAGE}

 

 

 

   关于未来的思考:能否做全国第一?

  湖南风景名胜正处于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历史阶段,新型城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绿色湖南战略、旅游产业发展等政策背景已然成熟,时不我待。湖南风景人有雄心写出一篇湖南风景名胜事业全国一流的锦绣文章。

  我省有众多“排第一”的风景名胜资源。炎黄子孙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炎帝陵,神州第一陵,在湖南:“五帝”之一的舜帝葬于九嶷山;湖南还有屈原穷尽一生、上下求索的足印,有贾谊长歌当哭的诗赋,还有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蔡伦、欧阳询、怀素、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魏源……马王堆挖出来一个沉睡两千年的美女辛追,让世界为之震惊,世界第一;岳麓书院庭院深深,1000多年的讲堂求学问道高潮迭起,天下第一书院;韶山出了一代伟人,缔造新中国的主要领导核心,排天下第一当之无愧;南岳衡已然清晰,湖南风景名胜事业将以更70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走上品牌建设之路,走上转型提质之路,走上现代管理之路。

  我们能够从湖湘文化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历史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毛泽东的“敢教日月换新天”,无不闪耀着敢于担当、矢志不移的湖湘精神光芒。风景名胜事业开拓前行的实践亦是如此。

  三十而立,湖南风景名胜事业已经站上了一个高峰,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只要我们秉承“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推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絮理手段的转型升级,我省的风景名胜蓄工作一定能够乘着“两型”社会和文化祭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系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王智光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