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聚光灯】飞天卫星背后的湖南力量与湖南面孔

来源:红网 编辑:彭俊 2018-12-21 09:02:57
—分享—


  相关链接:【2018聚光灯】32次跨国救助 “线上战狼”背后有支很拼的五人团队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摄影 陈杰 长沙报道

  时隔5年,“嫦娥”再度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月。

  12月8日,忙完紧张有序的工作,已是凌晨3点,西昌指挥控制中心雷达系统指挥员胡铭育发了一条简单的朋友圈——此刻已是满天繁星。

  2006年,23岁的胡铭育怀着航天梦,从湖南来到这个西南小镇,在与火箭卫星打交道的12年里,他解决十余次重大故障,圆满完成90余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

  “万人一杆枪,全国一盘棋。” 西昌航天人的精神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有不少像胡铭育这样的湖南人,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这个令他们骄傲与自豪的地方。

  日前,记者走进了距离湖南1000多公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距离了解为我国航天事业奉献的湖南人。

湖南新化人刘楚斌(左一)。

  “一号博士”刘楚斌

  “严肃活泼。”初次在西昌观测站见到刘楚斌时,他是这么形容自己的。

  与大家想象中的“高冷范儿”博士有点不一样,来自湖南新化的刘楚斌,不仅是个“技术流”,还很接地气。

  2015年,28岁的刘楚斌来到西昌观测站,作为站里第一名博士,刚到单位没多久,就成了学术研究项目研发的骨干,主要工作是为西昌观测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供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基础地理数据。

  在一次项目研发中,当时安排给刘楚斌的任务只是学习GIS软件开发技术,为接下来的任务做技术储备。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使用的数据影像分辨率低,精度差,难以进行高精度的分析和处理。

  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刘楚斌四处咨询,对软件的处理流程和功能进行反复分析,终于输出了高精度分辨率。

  同时,为了更好地跟踪火箭,操作手要通过火箭跟踪仿真三维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刘楚斌还主动请缨申请开发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模拟训练系统。

  三维开发引擎框架大,技术门槛高,连入门都很难。

  “很多人说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是开发不出这样一个系统的。”刘楚斌并不服气,查阅大量资料,利用平时休息时间,对常见的开发引擎进行筛选。确定好了开发引擎后,对开发引擎环境进行反复编译和搭建,最后终于成功通过试验。

湖南宁乡人李兵良。

  “五星级驾驶员”李兵良

  卫星转场时对运输要求极高,很考验操作手的耐性和心理素质。

  来自湖南宁乡的李兵良,主要负责火箭卫星的装载、转场等运输工作。他的特种车驾驶技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口皆碑,中国航天部的火箭专家曾夸赞他为“五星级驾驶员”。

  李兵良驾驶的特种车都是长二三十米,重达三四十吨的“庞然大物”,这些大家伙在他手里“服服帖帖”。

  卫星到达的西昌青山机场距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仅约50公里,驾驶普通车辆四五十分钟就能抵达,李兵良需要3个多小时。

  “行驶要平稳,不能颠簸。”“不能踩刹车,全靠脚控制油门来控制速度,很多时候脚都会踩到发麻发酸。”作为一名特种装备车辆修理技师、星箭接转运驾驶员,李兵良深知耐心的重要性,熟记运输的要义。

  “卫星发射无小事,哪怕一个小零件的损坏,都会造成发射的大事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李兵良已度过25年,在他的航天生涯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紧握住手中的方向盘。

湖南常德人胡杰。

  发射场“老师傅”胡杰

  和胡杰对话,他带着浓浓的常德口音。

  卫星发射前4小时和发射后4小时,指控中心就是最忙碌的时候,胡杰负责指控大厅软硬件及第一排操作人员的管理调度。

  2010年大学毕业以后,胡杰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便参与了指控中心三维仿真软件的升级换代,先后摆脱了对国外航天仿真软件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依赖。

  所谓三维仿真,是指与火箭飞行轨迹保持一致的三维仿真图像。胡杰解释道,“火箭起飞后,光学望远镜能跟踪火箭飞行,但遇上天气不好或其他情况,望远镜只能跟踪一小段时间,如果想了解火箭飞行的状态,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用仿真的方式呈现火箭飞行轨迹。”

  软件国产化的过程并不容易。目前,指控中心已经用上了国防科大开发的麒麟操作系统,实现了源代码自主可控,成为国产化示范单位。

  从2010年至今,已经过去8年,作为“老师傅”的胡杰,在发射时心里还会不会紧张?

  “有一次发射北斗卫星的时候,因为天气不太好,发射的时间一推再推。这是我参加任务中最忐忑的一次,担心发射不了。”因担心发射会出现问题,这种忐忑感一直让胡杰至今记忆犹新。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已参与完成了60余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今年是我们中心创纪录的一年。”胡杰介绍,今年的发射任务创历史新高,以往最多一年有 9 次发射任务,今年是十多次。

湖南娄底人胡铭育。

  牛头山上“逐梦人”胡铭育

  “值班中度过佳节、我国成功发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打开西昌指挥控制中心雷达系统指挥员胡铭育的朋友圈,有着所有航天人的特点。要么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要么就是分享发射成功的喜悦……

  2006年,抱着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想法,胡铭育从湖南来到西南小镇——西昌,扎根在距离市区五十多公里的测控点牛头山。

  在与火箭卫星打交道的12年里,胡铭育解决十余次重大故障,圆满完成90余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

  一次发射北斗2号任务中,一切都有序进行,突然雷达发射机故障,如果不能在发射前解决故障,会影响到整个发射任务,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雷达组的每一个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排查、排查、再排查……20个小时的连轴转,在任务前一个小时,终于发现原因——油箱底部一颗小螺丝掉了,导致接线不良。紧急更换之后,设备恢复正常。

  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胡铭育一年200多天吃住在办公室。胡铭育每年回老家湖南娄底更是少之又少。“最愧疚的还是对家人的陪伴。尤其是去年母亲过世,都没有好好陪在她身边。”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就算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可能是导致任务失败的原因。”胡铭育说,在今后的工作会继续做好自己的岗位,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来源:红网

编辑:彭俊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uenews.com/content/2018/12/21/70195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