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700封家信记录68年 敬一丹携新书《那年 那信》温暖星城

来源:红网 编辑:彭俊 2018-11-26 08:55:20
—分享—

敬一丹在乐之书店·开福店与现场读者合影。杜放/摄

  红网时刻长沙11月25日讯(记者 胡颖洁 杜放)你有多长时间没写信了?如今微信、QQ等互联网社交方式侵占着人们的每个交流角落,纸短情长的书写感情,记录日常琐碎于笔端,书信愈发稀奇。但央视前著名主持人,现转变身份成为作家的敬一丹却在新书《那年 那信》中拿出了1700余封书信,记录了60余年时光。

  2015年,敬一丹以一部《我遇到你》为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书中回顾了她在央视27年心路历程,引起广泛关注。3年后的11月25日下午,敬一丹带着她的全新作品《那年 那信》来到乐之书店·开福店,进行“我的家信我的家”敬一丹《那年 那信》新书分享会,和百余名长沙读者畅谈写作的初衷、记录的意义。

敬一丹分享珍贵家书中的温暖回忆。杜放/摄

  成长最刻骨铭心是书信

  敬一丹新作《那年 那信》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为什么以书信为新书创作题材?回忆初衷,敬一丹从自身成长经历谈起。

  在13岁时,和父母分隔两地的敬一丹面临诸多困惑,少年时期的信,对敬一丹而言成为了“非常时期的非常成长”的代名词。书信对敬一丹而言有着特殊的刻骨铭心的意义——长大。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只有一封封邮寄的信连接着远方的父母,从邮筒中投进去的是不解,是期待,在回信中得到的是解惑,是成长。

  随着长姐的离家工作,敬一丹成为家里的“家长”,她要在哈尔滨的寒冬夜里熬夜为姐姐补秋裤;也要去给弟弟开家长会,承担起身份的变化;还需要在过年时进行零碎繁多的准备。这些琐碎的成长,都记录在了一页页“流水账”中,家信成为了刻骨铭心的成长的记录者。

  最珍贵的时光在阅读

  对比如今,敬一丹在学生时代接触文学其实并不轻松,称得上学习机会难得,学习资源匮乏。但敬一丹通过走进图书馆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带给她穿越的力量,就此埋下文学的种子于心底,寻找到了文学创作的契机。

  借此分享敬一丹希望年轻读者把握现今的文学环境,多做阅读,多提起笔。“一种行为慢慢失去的时候,你会越发觉得它很宝贵。”虽然微信同样能起到凝聚家庭成员的作用,但写信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感。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再次提起笔,在如孩子十八岁成人礼、父母结婚纪念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通过书信传达对家人的爱,去复原家族的历史,去了解父母的故事,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了解一下家族经过了怎样的千山万水才有机缘地相遇。

  最有爱的亲情要有趣

  当敬一丹成为母亲之后,写家信又成为了她和女儿沟通的桥梁。“亲情最好的状态是有爱又有趣。”敬一丹这样分享,曾经身为女儿的她通过母亲的书信了解女公安的职业特殊,在母亲的信里见过惊险、离奇。变换身份成为母亲,自己主持人的职业也不常见,有趣的职业通过书信有趣地分享给女儿,认同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爱又有趣的家庭在一封封书信的堆积中逐渐书写而成。

敬一丹现场进行签售。杜放/摄

  最自觉的媒体人该记录

  “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大家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千千万万的家庭的生活,看完之后,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会意的眼神。”敬一丹在和读者互动时如此分享新书的创作意图。《那年 那信》全书共30个篇章,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

  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身为一个资深媒体人,敬一丹从始至终坚持媒体人应当铭记社会责任意识。记忆会褪色,记录下来才能在经年之后回溯记录年代的历史现状,反映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来源:红网

编辑:彭俊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uenews.com/content/2018/11/26/70199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