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词美文】穿岩诗林

来源:短文学网 作者:性淡如菊 编辑:彭俊 2014-06-03 15:46:02
—分享—

 

  出忠烈祠顺着登山公路上行,不远,左转,就可以看见一个花岗岩小牌坊。上书"穿岩诗林"四个行草大字,中气十足,酣畅淋漓,是现代书法家王学仲所题。

  这座香炉峰下的"诗林"建于1986年,刻下首唐宋以来讴歌南岳的诗词50多首。石奇、字奇、洞奇、诗奇。风景名胜与古老的传说融为一体,可以一观。于是举步登阶,只见乱石林立,无数大小不一的洞穴,洞洞以石板路相连,杂木生于怪石之上,林荫掩映,叹为观止。据《南岳志》载,晋朝道士陈兴明曾在此修炼十八年,遇仙升天,此处又被称为"神仙迷宫".

  在洞与洞之间穿行,果真有了几分神秘的感觉,能在此处遇仙,并不奇怪,这里就是仙境埃随处可见潇洒自在的书法石刻,品读诗文,欣赏书法,留连石洞,真是快意人生!印象最深的石刻有"气象万千"、"松涛"、"钟灵敏秀"、"石浪"、"三清桥"、"鱼龙石"等,或隶或篆或草或楷或行,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穿岩诗林的旁边有农舍和果园、稻田,溪水流过,好一个世外桃源。据说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军阀赵恒惕的祖籍就在这里,这附近的田地曾经都是他家的财产。赵恒惕(1880~1971),字炎午,衡山白果人。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1916年,被湖南督军谭延闿任命为新编第一师师长。1920年提升为湘军总指挥。1921年进行 "湖南立宪自治",奉行"拒北阻南"的方针,不让国民党军假道湖南北伐。1926年3月12日辞职。 赵在上海隐居11年,闭门学佛诵经。1937年10月返湘,出任省军事议会议长。在这期间,他曾主持修建了南岳忠烈祠、南岳水电站。1946年被选为省参议会议长。1947年任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春去台湾。1952年受聘为台湾当局资历政。1971年11月病死。在穿岩风景区的最尾端便是赵恒惕家的故宅,前面有口小水塘,房后有一山洞,山崖上的泉水从岩石中浸出,直接流到这个大铁锅里。洞前,一群散养的鸡、鸭,显得是何等的幽静。漆黑的洞中内有一小门,这是进入里面的唯一通道。这里依然还有住的人家,只是早换了主人了。站在岩顶上,远处依稀可见云烟深处的祝融峰与紫盖峰顶。

  古老的遗迹要数"三清桥"和"石浪台",这是穿岩诗林的精华所在。"三清桥"三字是可在一块悬崖的巨大石壁之上,字迹清秀,没有现代的浊气,一看就是修道之人所书。南岳自古佛道共存,这里也不例外,古时南岳就有火居道士。火居道士就是指居家修行的道士,火在此意指凡俗生活之意。火居道士可以娶亲蓄子,但是也要持戒奉斋,史载:南岳火居道士属道教正一派,此派渊源甚远,其前身为东汉张陵所创五斗米道及天师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帝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阎皂山、龙虎山、茅山)符篆".自此,正一教诞生,与全真教并称为道教两大宗派。它们一致以"三清"为至尊天神,而教规却大不一样。全真教派有严格的清规戒律,凡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禁嫁娶,禁杀生,节饮食,少睡眠,为清修派;而正一教派多有家室,不住宫观,组织松懈,戒律不严,为符篆派,多在民间从事降神、驱鬼、超度等活动。南岳因龙虎山近在江西,影响所及,又加上楚人信巫,符篆祈禳之术遂在南岳一般道士和民间不胫而走,应运而兴。此为南岳火居道士的前身渊源及形成。据此可以推断,这"三清桥"位于"玄都观"侧的穿岩诗林之中,这一定是道士们认为的"至尊天神"的遗迹了……

  在三清桥下就是"石浪台".据介绍,这是明末清初僧人破门修行打坐二十余年的地方,因他在此石上题写了"石浪"二字,故名"石浪台".只见乱岩纵横,或立或卧,或倚或侧,白石嶙峋,狂怪狰狞,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白浪翻滚,波涛汹涌。怀素观云而悟狂草之道,破门观石而得狂草三昧。要学破门书法,一定要观"石浪"才行。更见石浪台地处山腰,三面环山,右有香炉,后有芙蓉、金简、石囷、猫弓,左有雷钵鼓、小雷钵鼓、鹅公寨诸峰,山峦起伏,绵延不断,更有狂草笔意。石浪台下坡巉岩裸露,滔天石浪,逐波渐远,绵绵不绝。

  释法智,明末清初人(明万历二十七~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599~1671年),名行诏,字允中,号破门,一号石浪,别号南岳七十二老人、破门和尚,衡山人,原籍江苏维扬。又据李元度所撰《南岳志》载,此人就是明崇祯年间进士包尔庚。字宜壑,号石浪,松江(今上海市西南)人。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来南岳出家,在火场庵结茅而居,名其庵曰"石浪",人称破门和尚和法智禅师,后任衡阳雁峰寺住持。居衡山二十余年,以诗文自误,工草书,为清初名书法家之一,与方外石涛、石溪齐名,有"三石"之称。他和王夫之、大错和尚、罗克生(曾隐居南岳,不愿仕清的一位知识分子,后来当了道士)等人很有交往,和原为明代官吏,与降清的湖广按察副使彭而述,以及广西按察使黄中通等人有诗文往来。其传世作品《石浪破门集》,都是七绝。其诗云:"朝衣脱却著僧衣,倚杖柴门送落晖。鸥鸟也知机虑尽,随波来往不曾飞。""家住南山西转西,半间茅屋绿阴低。有人问着经行处,五里青松十里溪。"诗风恬淡、清丽、悠远、空灵。

  旧《南岳志》载:"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沈打成一片。"《广阳杂记》称:"师能诗善书,书法为湖南第一。"又云:"师临智永千字文,深入晋唐阃奥,绝无近人蹊径,黄愼轩而后,不可多得。"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载:"破门和尚狂草,高处落墨,远处养势,怀素之嗣响也。"南岳芙蓉峰尚留存着其"芙蓉峰"、"观河林"六字遗墨石刻。曾为雁峰寺用白话写了一幅长联:"上一点,下一点,与我何干,到此处看看,都只为游山玩水;达也好,窘也好,管他做甚,来这边走走,无非是拜佛烧香。"黄中通《破门诗跋》称"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圣(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渖打成一片。久不出山,以故人黄中通辈官岭外,芒革奚(草鞋)策杖,渡潇湘,下滩水,于炎荒寥落中共谈咏焉。"破门居南岳时,与船山住所临近,二人尝以诗文相往还。王船山(王夫之)《南船漫记》云: "诗僧本不足附曹,桧之末。唐宋之诸名僧,技止此耳,况今日哉!识量止于其域,大无能摄,微无能入也。予所见者僧法智一绝云:"一步一花无别意,香来熏透破袈裟。"差为蔬笋之雄。 又王船山《病枕忆得》诗中有清顺治三年(丁亥,1646)酬答《石浪庵赠破门》七绝诗云:" 潜圣峰西携杖来,龙腥犹带古潭苔。祝融瞒我云千尺,特向吾师索价回。"

  1932年蒋介石来南岳时,因慕破门书法之名,和夫人宋美龄到石浪庵作过一番凭吊,只见到小小的茅庵几楹,残垣破壁。蒋是一无所得,因为他不懂草书。其实破门的书法要义和秘籍就在这些乱石之中。读懂了乱石,就读懂了破门狂草。那"石浪"二字,就是禅意,须有缘之人才能悟透。提起草书,我觉得衡山最好的草书石刻,还是要数刻在康龙山收费处大门外悬崖之上的毛泽东的繁体"南岳"二字,其字大气磅礴,沉着痛快而又率真天然,把南岳的神韵展现无遗。真正大家手笔,独步古今。

  据说古代这里曾有四座庵堂,今已不存。2002年又重修一庵,名衡岳寺,是拆除常在庵旧屋重建的。在庵下方数百米处的小山嘴上,破门和尚墓塔。当地人说,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左右均为溪水,坡如船,浮水向南。山坡上的古松,正如船帆高挂。塔后墓碑上的"破门和尚骨塔",模糊的字迹,更添一份岁月的沧桑。

  值得一提的是诗林上的一块刻有"鱼龙石"三个篆体大字的巨石,真如一条跃身如海的鱼龙。当云雾弥漫于山下,那该鱼龙就"活"了起来,站立石背之上,就有"沧海擒鲸"的豪气。远望诸峰,俯视足下,只见波涛汹涌,这也许就是"石浪"的来历吧。如果有笔墨,恨不能在石壁上奋笔疾书,飞龙走蛇,一抒心中豪气。

来源:短文学网

作者:性淡如菊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