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找南岳七十二峰】岳麓峰——文化与美景齐名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周仲辉 编辑:彭俊 2013-10-28 11:38:06
—分享—

  编者按:

  跋山涉水,寻找南岳七十二峰,本报一群“堂吉诃德”怀着大战风车的激情在行走。踏遍青山,“青天七十二芙蓉”未必百“访”百准。历时年余,岳麓之行即为“寻峰”之旅划上休止符。青山不改,细水长流,是非得失,有待史证。

 

  寻找南岳72峰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按照安排,我有幸承担了最后一峰----岳麓峰的采访任务。说实话,作为寻找南岳72峰的压轴戏,我确实感到有点压力。采访之前,我特意跟长沙晚报的同行联系,请求他们派一名记者联系岳麓山管理处,挑选一名熟悉情况的导游陪同采访讲解。

  然而,去的那天,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约好长沙晚报的记者下午2时30分在岳麓山门口见面。长沙晚报的记者很准时,中午2时许便打电话给我,说已经到了岳麓山西门。我赶紧叫司机驱车前往。说来有缘,没想到,与我联系的竟然是上次来耒阳参加首届湖湘报业论坛、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周和平,熟人相见,格外亲热。岳麓山管理处特地派了美女金玲珊作导游,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有美女作伴,我们的心情自然不坏。

  丰厚的古迹文化

  据了解,上岳麓山的路一共有47条。雨一直下,我们选择开车上山。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面积约8平方公里,自唐宋以来就以林壑清幽,碧障屏开,景色秀美而著称,成为湖湘一带的名山胜地。如今岳麓山风景区,已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凭着周围的丘陵低山,纵横的江河湖泊,茂盛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丰厚的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了城市怀抱里的人间奇景。一上车,导游金玲珊便很专业地给我们介绍岳麓山的风景名胜,人文地理。

  说话间,车子已经开到了古麓山寺。古麓山寺是与道观“云麓宫”齐名的佛家圣地,在烟雨之中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寺门上雕刻着精美的佛家尊崇的神灵圣物,都在默默的彰显着佛家的信仰。四周古树环抱,林密深幽,寺内香火明亮,木鱼声声。据传自古以来,曾有无数名人墨客,达官贵人到这里游赏,如韩愈、朱熹等大思想家,文学家,不仅流传出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也有许多墨宝留下,使得“麓山寺”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由于下雨,游客并不是很多,“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寂寞地挂在大门两边。金玲珊告诉我们,麓山寺系晋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进入后院,两棵罗汉松矗立其中,上面挂有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牌,上面显示最老的一株已有1500多年,但导游金玲珊告诉我们,据最新考证,该树已经有1700年了。

  古麓山寺往上,上一陡坡就到了云麓宫,宫门外古枫参天,浓荫覆盖,站在寺前远眺,山下城市风光在雨中显得朦朦胧胧,依稀可见,别有一番风味。金玲珊告诉记者,天气好时,站在此处,长沙城全景,可尽收眼帘。

  长沙晚报的周和平对大禹治水似乎很有考究,据其介绍,他曾到南岳禹王城及佝偻峰考察过,也写出了大量有关禹王碑的文献资料。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岳麓峰的禹王碑。禹王碑在一间石屋内,外有铁栅栏予以保护,高约1.7米,宽1.4米。其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在禹碑旁还有一石刻,从碑文上看,说的是禹碑刻于大宋嘉定年间。周和平介绍说,全国有十风处镌立禹碑,据说都是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悲壮的英雄之城

  长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岳麓山上黄兴、蔡锷等革命先烈均长眠如此。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的黄兴墓。黄兴墓由花岗石建成,底座双层方形,十分高大。底座上矗立着11米高的四棱形整块花岗石墓碑,形状如长剑直指云天。《黄公克强之墓》的碑文镌刻在墓碑东向镶嵌的紫铜板上。墓的四周有石柱和铁栏围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非常庄严肃穆。

  墓葬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脚下湘江环绕,似依依罗带滔滔北去,桔子洲绿草如茵,像长蛇蜿蜒江心。地势开阔,“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从黄兴墓往下不远处,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患而浴血疆场的中国军民。这些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的丰碑墓志,将永远昭示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走出墓地,看到了坡下“仰云亭”,是专为纪念北伐烈士而建造的。不觉让人想起古人那几句诗“平成绩奏几千年,石壁遗文尚宛然。龙蛟影动云烟乱,珠露光凝日月悬。”这一幅幅悲壮肃穆的人文景观,正是构成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湖湘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

  沿着石阶往下,不到百米便是著名的爱国将领蔡锷将军之墓。蔡锷墓为花岗岩圆形基座、尖顶塔式墓,形制貌似将军头盔,底部周长12米,通高9.1米。墓碑方形,高4.8米,东向正面嵌紫铜碑心,楷书镌“蔡公松坡之墓”,墓塔平台基座四周以环以石栏围护,石护栏崁有湖南、湖北等省省长兼督军所献铭文石刻,东辟入口。整个墓地为花岗石铺砌,墓前石坪上有石桌、石香炉各一,石鼓两对。墓区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周围松柏环抱,十分清幽肃静。高高的石坡上,林荫蔽护,尖碑高耸,令人肃然起敬。

{Ky:PAGE}

 

  秀美的“爱晚”名亭

  爱晚亭为一重檐八柱方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我们来到“爱晚亭”时,已经时值中午,雨却一直没有停。放眼望去,爱晚亭高高挺立在山石之上,三面环山,四周树木苍翠,高低错落有致,经雨水滋润,更显得生机傲然。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亭的四周都是枫林,可以想象,深秋枫叶红时红,满山遍野一片红的醉人景象。

  尽管下着雨,但来爱晚亭参观旅游的人却不少,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有的为了拍照留念,竟然连雨伞也不打,足以表达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与仰慕。

  走到亭下,可以看见琉璃碧瓦,亭角飞翘,放眼望去就像要凌空飞走似的。亭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亭前石柱刻有“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的对联。亭上挂有“爱晚亭”扁额,一看就是毛主席所题。亭内立有一碑,上面刻有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导游金玲珊告诉我们,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关于爱晚亭的传说很多,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个名叫罗典的人,在岳麓书院做了二十七年山长,很有名气,但为人清高傲慢,有些古板。为了欣赏秋山红叶,他特意在书院后面的清枫峡口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红叶亭。

  有一年秋天,江南的著名才子袁枚到了长沙,到岳麓书院拜见罗典,罗典不加理睬。并叫人挑来几担水,冲洗书院门前的台阶,说是要洗净异端邪气。

  袁枚在长沙住了几天,写了很多诗,才到别的地方去。说也奇怪,他对岳麓山上的景物都写了诗,惟独在《红叶亭》题目下,只抄录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如二月花。”分明是一首人人都背得出的诗,不知道他为什么把第三句还抄脱了两个字,变成了“停车坐枫林”了。

  这件事引起了长沙人议论纷纷,不久就传到了岳麓书院。罗典听了,脸红到了颈根,连声说:“惭愧,惭愧……”,马上吩咐学生把“红叶亭”的匾额取下来,又亲笔提写了一块“爱晚亭”的新匾额挂上去。(少了“爱晚”两个字,袁枚的意思是罗典不爱护晚辈)。

  据金玲珊介绍:这个典故没有考证,而更权威的说法是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主席,请求提书亭名,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请求。

  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雨越下越大,虽然打着雨伞,但我们的衣服都淋湿了,尽管还有许多美景我们没有欣赏,但我们已经不忍心让美女导游饿着肚子,再冒雨带我们赏景了。周和平说,就留点遗憾,下次再登岳麓山吧。

  ■文/图 本报记者 周仲辉

  岳麓峰位于长沙古城西岸,海拔300.8米,面积35.20平方公里,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民主学会景点等。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周仲辉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