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找寻祝融的高度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邹毅 编辑:彭俊 2013-09-08 19:32:41
—分享—

祝融峰上的祝融殿,人们争相朝拜的圣地 

远眺祝融峰

 站在祝融峰的最高点——望月台凭栏远望

 

虔诚的香客

 

  每每登祝融峰顶,极目四望,峰连眼阔,襟怀无边。脚下群峰如浪,绿涛崎岖,湘江如带,感觉忽然变成了天上人,时间和空间已混同一起。此行有憾,只因满山的云雾遮天蔽日,于是随游人四处游走,将脑子里关于祝融的史料一一翻出,任思绪与眼前的云雾一同飘散飞舞。

  在南岳诸峰之中,祝融峰凌驾笑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之上,海拔1300.2米,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顶峰和主峰。祝融峰其实算不上高,与珠穆朗玛峰比起来,顶多算个匍匐在地的童子。但是,以“祝融”命名的祝融峰在人们心中却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高不可攀。祝融峰是依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定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创造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管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因为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妙手。黄帝就职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由于他熟习南方的状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于衡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衡山的最顶峰定名祝融峰。自从几千年前人们形成了对祝融的敬仰后,也就产生了对祝融峰的崇拜。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南岳,虔诚地徒步攀登祝融峰,莽莽大山,万丈祝融,在千百年后硬是被朝圣的人们踩出了数条朝圣大道。

  时日虽天公不作美,但祝融峰顶的祝融殿内祈福的香客依然络绎不绝,他们是这座山最虔诚的朝拜者。藏族有个传统,每个人在世要磕十万个头才能算虔诚。在这里,香客们虽无“五体投地”式的叩拜,但他们却坚持步行,拒绝汽车、索道等任何代步工具,步行是他们唯一行进的方式。

  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祝融殿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诏重建的,石墙铁瓦。大修后,因风霜蚀剥,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又捐资重建。1982年南岳治理局重新翻修,成为目前的相貌。祝融殿修建在一个奇石重垒、风急云涌的百多平方米的顶隙里,可以想见昔时修建的艰苦。从峰顶底脚通到祝融殿庙门前石砌平台,有三十多级陡峻的花岗石台阶。庙门是座牌楼式修建,牌楼上有“祝融峰”三字。门两侧刻着“寅宾出日,峻极于天。”前者指早晨五到六点时太阳升起,后者说祝融峰顶比天还高。祝融殿右侧走廊有另一条小门通向望月台。望月台比祝融殿正殿高出2-3米,是花岗岩风化后暴露而成。整块岩面不到4.5平方米,靠边处围上石栏,既可临风略坐,也可凭栏瞭望。由于它是最高点,所以在此放眼四望,翠黛群峰,立刻奔来足底。而此行因为天气不佳,通往望月台的小门已落上门锁,无法通过。

  古人说:“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历史几千年,这祝融峰顶,不知留下多少名人的足迹。登上祝融峰顶,“四方皆碧落”(唐代诗僧齐书屋已诗句),上有接天之感,下穷景物之胜,远眺山前,湘江萦白如带,扑入眼帘,幻成“五龙朝圣”的景观;近处土城廓田园,历历如画,回瞰山后,峭壁如削,其下翠鹫峰引颈向上,凌空欲飞。左右连峰峻拔,自西南簇拥来奔,向东北迤逦而去,千山翠黛,万壑晴岚,远近异态。有人还说远眺潇湘洞庭,可见洲屿浮青,白帆隐约,到了晚上,引领南望,在晴朗宁静的夜色里,偶尔可以欣赏到衡阳市区的满城灯火,象一天繁星扑落地上。其实,说看到衡州灯火和洞庭帆影,不过是为了形容祝融之高。但对于人们那种幻想和夸张的高度,艺术的高度,却不能不叹服。

  李白没有登过祝融,但他却在从长沙到永州时,打南岳山下过,从山下远望祝融时写下《送陈郎将归衡岳诗》。诗里头几句:“衡山苍苍入紫冥,上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诗中描写南岳五峰的积雪,被天上回荡的罡风卷起,扑向洞庭,有似飞花,谁能说祝融不高?谁能怀疑洞庭湖上的鹅毛雪片不是从祝融飘来?可谓充满了艺术想象和夸张。

  清末著名思想家、革命家谭嗣同登过祝融峰顶,他《登祝融峰》二首中的一首说:“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天寒欲起龙。”谭嗣同这首诗写了祝融的高,写了祝融的拂晓和日出,也写到了洞庭。把洞庭看成半勺,这是何等壮阔的胸襟,何等沉雄的幻想!

  而现代著名人物在这里游过的有叶剑英、陶铸、田汉、郭沫若、胡耀邦、张大千等等。他们有的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有的留下了相传的逸事,有的还在这里谱写了抗日救亡的新篇。象鲁迅先生那样:“我以我血荐轩辕。”登临祝融之巅,不由我们不感染到叶帅那“听涛起雄心,誓扫扶桑儿”的豪气;不由我们不领略着陶铸那“我歌红日经天丽,谁遣豪情仗剑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河山的乐观情趣;不能不想起张大千那“中岁渐知输道路,十年何处问升平?高僧识得真形未,破碎河山画不成”对旧中国山河残破,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叹息。而这些诗篇的诞生想必也都是受祝融之高激发而产生的联想,以至出现了一个个艺术的高度和思想的高度。

  站在祝融峰之巅遥瞰壮丽湖湘,我想这不仅是站在七十二峰的最高处,更应是站在前人为祝融留下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的最高处,只有把山川形胜的高和艺术思想的高一齐融合于心头,把现实和历史一起倾注到心间,才算是真正的揽胜,真正的畅游。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邹毅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