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猜不透的云密峰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邹毅 编辑:彭俊 2013-09-08 19:47:54
—分享—

争议的云密峰址

 

  云密峰位于祝融峰之东,海拔1020米,因山高云密而得名。此行探寻最大的感触就是山朦胧意朦胧,因其有太多的争议,太多的未知。

  峰址众说不一

  由于现存典籍均未标示出云密峰的地理位置,因此最早的南岳五大峰之一的云密峰一直是一个谜团。唐宋以前,云密峰虽纳入衡岳五峰之内,但都只记载有禹碑,而未有其它更多有用信息。至明清以后,干脆将此峰名去掉了,排除在五峰之外。

  新编《南岳志》的诸公们,为了确定云密峰的真正方位,几乎是在修志十年中(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踏破青山,最后认为紫盖峰侧又和紫盖峰相连的山峰就是云密峰。但后再次被人否定,因徐灵期《衡岳记》载:言紫盖云密二峰。皆高五千余丈,而云密有禹治水碑。按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祝融峰,高九千七百三十丈。紫盖峰,高五千四百余丈。云密峰,高五千三百余丈。由此看出,云密并非紫盖的附属,而是旗鼓相当的。

  如今对于云密峰的具体位置,主要是按《南岳总胜集》记载,云密峰有禹王碑。而禹王碑母碑800余年一直是个谜,没有人见过。以至于后人不再提及云密峰,怕遭人以不见禹碑而否定。尽管峰址不详,但此行还是以驴友指定的位置前往。一路上只靠出发前驴友画出的一张简易图行进,汽车最终到达衡山县的福田铺乡云峰村,随后步行来到云峰村的中心位置——云峰桥。据当地人介绍,桥的右侧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左为云密峰,右为紫盖峰。

  站定之后,环顾四周,这才发觉眼前是青山环绕,满眼苍翠,一簇簇不知名的小花装点山间,美极了。山谷的空气永远是那么清新,沁人心脾,让人感觉到山间的寂静和山谷的幽冥。

  沿着狭谷的小道蜿蜒而上,过禹王桥,经杨柳溪、石龙涧两条小溪。两溪在桥下两三百米处汇合,以下叫禹溪,这是历史上留下来的名字。桥上“禹溪”二字隐约可见。

  顺溪而上是大禹岩,再走约2公里左右到达隐真坪,这是一个相当开阔的高山盆地,田园纵横,山民居住密集。盆中原有隐真寺,创建于唐代初年,历代有兴废,民国后便逐渐凋落,文化大革命中,仅残存的两进佛殿及寺中经书、法具也被彻底破坏,现寺基已成为菜地。隐真坪侧有衡岳观旧址,还有新安寺、九仙观遗址,现均已废。不觉感慨千年的轮回,足以磨灭很多的东西……

  沿峰下隐真坪溪流上溯,有个小山冲叫明皇冲,溪流至此后,两岩乱石铺山,山上岩洞很多,有琵琶洞、观音岩、悬岩、石岩等,因游人罕至,这些岩洞,旧志未收。这些岩洞较大的可以住人,如今大都被附近村民用作堆放柴草杂物之用。从明皇冲横过山头接近紫盖峰边缘的阳坡上,有长约10余丈宽七八丈的一块大石斜铺其上,横中断裂,断裂处有泉溢出。据当地人说,过去山泉很大,喷起过尺,甘冽清凉。这就是旧志讲的“断石源”。《总胜集》和李元度《南岳志》都有类似记载:“断石源有石高数丈,其石中断,水从断石中流出,石上刻有‘玉砂之水,出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长。’”《总胜集》还说:“人到此,闻石下有声;听左,声往右;听右,声往左。”只可惜如今伏卧巨石上,已听不到石下的泉流声了。

  禹碑母本之谜

  关于禹碑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汉学者赵晔写的《吴越春秋》一书中,这时距大禹生活的年代有2000年以上。

被砌入墙体的“禹碑”

 

  这位厌恶官场习气、归隐治学的学者在书中写道,大禹治水遇到了困难,梦中有人告诉他,黄帝南巡时在岣嵝峰藏了一部宝书,里面有治水的妙计,于是大禹找到这部书,使用之后放回原处,并在岣嵝峰上立碑纪念。

  这块碑就是禹碑,又称岣嵝碑、禹王碑。显然赵晔只是记录了一个神话传说。

  日后的著作便沿袭了赵的这一说法,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提到岣嵝峰上有禹碑。

  专家认为,当时的岣嵝峰是指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也常用来泛指南岳,并非位于今衡阳县境内的岣嵝峰。

  南朝宋时的道士徐灵期,写的一本关于南岳最早的专著《衡山记》,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徐灵期长期在南岳修道,住在这里,他的描述表明他可能是最早亲见过禹碑的人。

  此后南朝梁时诗人刘显所著《粹玑录》里的一处记载,显示当时有人再次见到了禹碑,并进行复制,让碑上奇异的文字得到传播。还有记载称,唐朝的一个和尚,在岣嵝峰遭遇的一次奇异事件中,在洞中石壁上见到了疑似禹碑的文字。

  进入唐朝后,不少文人学者冲着岣嵝峰的禹碑,纷纷前来踏勘。最有名的是韩愈的一次实地考察,被他记入诗中。韩愈苦苦搜寻,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禹碑,只是听了一个道士的转述,在诗中做了一番描写,那个道士自称也是偶尔见到过。其他著名诗人,像刘禹锡、苏轼等人,尽管在诗中写过禹碑,但并没未到现场考察。

  多数专家已共识,禹碑母本在云密峰,但由于到底哪座峰是云密峰未能肯定,以至于找寻变得扑朔迷离。2007年7月,媒体曝料,衡山云密峰下云峰村惊现禹王碑母本。在云密峰的峰半,有一块天然的巨石,巨石在1997年被一农户砌房时砌进了厨房的墙体。正是这块巨石,被疑似为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消息惊动了文物界,并引发相持不下的争议。后经省文物局邀集专家鉴定初步认为:禹碑遗址在此无疑。但巨石因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是否禹碑母本,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桃花源”原址争议

  在全国风潮涌动的“桃花源”争议中,2011年网上一帖《衡山县望峰乡境内的神仙洞为晋代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真正所在地》,打破了风平浪静的局面。帖子称:“神仙洞四面环山,中间为平地……平地西北方向的山峦有一窄窄的缺口,小溪从这一缺口潺潺流出,流向桃花港……神仙洞的自然、人文景观与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状况相符。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是当地人所称的神仙洞。”

被疑是“桃花源”的神仙洞景色

 

  据《南岳总胜集》记载:南岳衡山云密峰“西有桃花源。因游僧惠光访此。见桃花烂然。摘数枝而出。人皆讶之。引友再访。了无所有。”这与陶渊明的记述如出一辙。神仙洞正好在云密峰的西边。有专家考证认为:神仙洞即为桃花源原型地。而神仙洞就是今望峰乡青石村七组。

  神仙洞现存地形、地貌与陶渊明的记载基本一致,其四面环山,几乎呈完全封闭状态,中间为洼地,有一种强烈的与世隔绝之感。洞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村民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这里没有工业、旅游业、餐饮等服务业。站在神仙洞外,不了解情况的人想象不到上面还有一块被山峦环绕的平地,里面还住了不少村民。神仙洞很神秘,以至于连周围的村民对其情况也知之甚少,只知有这个地名,很少有人踏足进去。

  中国人已做了1600多年的“桃花源”美梦,却一直无法确定“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虽衡山“桃花源”没有得到确凿论证,但着实给云密峰又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回程路上,恋恋不舍地回望这座山峰,因为它藏有太多的未知,让世人不解。这时才想起来时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这座山,不好写。但此时发现真假已不重要,反倒为这里还存有如此世外美景而兴奋。兴许若干年后,这些争议真被固定于此,恐怕这片美丽的山水是注定要被商业气息所惊扰的。到那时,是定不能再呼吸到这般纯净的山林空气了,于是把头探出窗外,任山风尽情亲吻面颊。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邹毅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