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千古名山岣嵝峰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莫雪松 编辑:彭俊 2013-09-08 20:00:47
—分享—

文章来源 衡阳日报 作者:莫雪松 时间: 2012年11月09日 

  古之名山岣嵝峰,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雄峙于衡阳县境的东陲,距衡阳市区只有20余公里。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辞源》解释“岣嵝”云:“岣嵝。山名。在湖南衡阳市北。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为衡山主峰,故衡山也叫岣嵝山。古代神话传说,禹曾在此得金简玉书。”

  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岣嵝峰本南岳之别名也”。我国第一部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

  在唐代,南岳还只有五个峰名,到唐末李冲昭道士著《南岳小录》仍如此,即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等五峰,韩愈的岣嵝山,实泛指衡山。与韩愈大约同时的著名诗人,曾谪为常德刺使的刘禹锡也有禹碑诗:“传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矸姿,秘文龙虎形”,却指禹碑在祝融峰,大约也属泛指。

  1995年,岣嵝峰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

  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地处衡岳走廊的最佳地段,东临湘江,南接雁城,西对九峰,北揽祝融,拥有独特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和优美的森林景观,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由于受地质结构与岩性的影响,岣嵝峰地势高低起伏,山体层峦叠嶂,耸立连绵,沟谷深切,景象万变,放眼望去,峰绿谷翠,侧耳一听,莺啼燕啁,自然景观资源异常丰富。

  同时,岣嵝峰历史悠久,古迹遍布全山,自古就是中华名山,人文景观可谓异彩纷呈,《山海经》、《史记》、《古今图书集成》、《金石萃编》、《湖南通志》、《衡州(府、郡)志》等均有对岣嵝峰的记述。

  拥有植物千余种,享誉“湘南基因库”

  岣嵝峰属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重大灾害天气较少,年平均气温17.9摄氏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至1300毫米,降水均匀。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宜树木的生长,以致林木覆盖率达95%。

  由于孤山地貌的影响,加上森林植被的因素,岣嵝峰形成了以垂直变化为主的多层次多方向的立体气候,山体气候差异随地形地势和植被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明显,四季气象各异,山上山下两重天,气候景观特壮观。

  岣嵝峰有各种植物1000多种,几乎囊括了整个湘南地区所有的树种,有“湘南基因库”之美誉。

  岣嵝峰高耸入云,壮丽非凡。进入岣嵝峰,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起伏的群山,茫茫的林海,漫山遍岭,林木茂密,幽静清凉,风景秀丽,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岣嵝峰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优势。

  禹王殿景区500余亩原始次生林莽莽苍苍,林中古木参天,修竹幽深,形成独特的森林景观;山上奇花异草、禹碑、禹泉、怪石、古木令人赏心悦目,叹为妙绝;三门寺水库烟波浩淼,山青水碧……

  无怪乎前人留诗云:天下真山水,岣嵝独绝伦!

  岣嵝峰拥有40多种珍稀树种,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树、梭椤树,还有黑楠、银杏、青铜栎、白辛、三尖杉等。

  在岣嵝峰中上部,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观赏价值植物比比皆是。林深径幽,古木参天,枝干遒劲;环境奇特,空气清新,山风过处,清爽异常,漫游其间,轻松舒畅,野趣盎然,构成绝妙的原始次生林景观。

  岣嵝峰拥有我省最大的摇钱树,学名青钱柳。该树立于禹王殿旁,相传为大禹所植。胸径120多厘米,树高40余米,树龄300多年。这个“巨无霸”胸围一丈,树形优美,树体高大,每到夏秋挂果季节,一串串酷似铜钱的果子吊在树上。

  这里拥有2000年历史的古锥栗树,在嫘祖殿右下方,五人才能合抱,树心已全空,中空有五根翠竹生长其中,正应了“胸有成竹”之成语,成了罕见的林海奇观。

  “望日亭上观日出,登临绝顶出尘缘”——黎明时分,登上岣嵝峰顶望日亭,远眺东方,一轮红日从云山雾海中喷薄而出。大雁南飞季节,日出时常有数只大雁迎日而飞,时而成行,时而列陈,能持续三至五分钟,可谓世之奇观。

  缘因深厚禹文化,湖湘文化更神奇

  从上古时代的神农、轩辕,远古时代的唐尧、虞舜、夏禹,到晋代的刘麟之,唐代的韩愈、刘禹锡,宋代的张轼、朱熹,明代的王夫子、谌若冰,清代魏源、彭玉麟、陈世杰等,都在岣嵝峰留下闪光了的足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岣嵝峰增添了无数神秘的光环。

  而这其中,岣嵝峰深厚底蕴的禹文化,使湖湘文化变得更为神奇。可以说,岣嵝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初期劳而无功,后来到岣嵝峰取得黄帝所留的金简玉牒,按图治水,八年而功成,从此万流统归大海,百姓安居乐业。而今,岣嵝峰上的禹王殿、禹碑、禹床、禹居、禹泉、镇龟洞等,处处遗迹犹似一座无字的丰碑。

  禹王殿相传始建于西汉武帝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尔后历代相继改造,祠、坛、庙、宫、殿……其名数易,直至清同治九年兵部尚书彭玉麟重修为庙,占地1000多平方米,殿宇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不幸毁于1944年的战火之中。1994年,衡阳县政府决定集资在原址新建,1995年6月光复原貌,额云“禹王殿”,较之过去更加宏伟壮观。

  在禹王殿下方有个嫘祖殿。传说嫘祖随黄帝南巡,留在岣嵝峰,教民种桑养蚕,缫丝织布。后人为纪念黄帝之妃嫘祖而建殿,占地十余亩。原殿香火极盛,后毁于战火,目前仅剩遗址供凭吊。

  说到禹文化,不能不提及禹王碑。

  自古以来,岣嵝峰上的禹王碑便以其独特的传奇色彩吸引世人。该碑立于一方天然岩石上。相传大禹治水遇挫,在岣嵝峰得金简玉牒之书,治水成功立下金文碑刻,据史料记载,此碑乃中国石刻之最古,碑高7尺,宽5尺,厚1尺,碑文分9行,77字,字体苍古,形似蝌蚪,又似鸟篆,至今无人能辨,成了千古之谜。

  为了南岳“禹碑”,自宋逮明至清,文人学者们不知作了多少的考证,打了多少次笔墨官司。宋代的金石家吴玉晋、明代的理学家谌甘泉、清初的哲学家顾亭林都参战了。站在岣嵝峰禹碑前,不说追怀大禹,就是想想这些考证家们的心血,也够让人备感神奇喟叹的了。

  禹碑充满神秘,岣嵝峰上禹床的故事则让人神往。相传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仙神感其诚,恐其受毒蛇之害,点石成床,供其休息,点石为几,供放置衣履,点石旁藤蔓为帐,遂成今之禹床。双石托抱,床上至今犹隐现龙形花纹,老藤虽历数千年,仍攀缠岩旁树上。

  岣嵝峰上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就是禹泉的来历。禹泉又名龙潭井。相传大禹治水于此地,眼见山下洪水滔滔,而山上竟无饮水,口渴思饮,发感叹曰:“焉无泉尔!”言毕,在禹站立处竟冒出一股山泉来。从此,便有了““高山有好水”之说。泉水四时不歇,冬暖夏凉,清澈可鉴,味甘可口,如琼浆玉液,喝上一口,心旷神怡,疲惫顿消。游人至此,无不痛饮。

  岣嵝峰上的禹居为一天然石洞。大禹于岣嵝峰叩拜嫘祖,得金简玉牒,于此研读,治水成功后,仍藏书于此。洞原大数丈,因藏有天书,泥石迅速盈满,天书不知去向,洞仅剩数尺,供游人凭吊。

  承继大禹“疏”文化,打造世界艺术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追古抚今,岣嵝峰将作何选择?是抱古自赏,还是继往开来?这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一群文化精英正着力将岣嵝峰打造成世界前卫艺术之峰。他们在承继岣嵝峰禹文化“疏”的思想理念的基础上,拓新往前,赋予新鲜的生命力,从而使岣嵝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当年大禹治水时,遇到了难以根治水患的难题。为了散心,他便一人登上岣嵝峰,发现一位老人正在独自下棋,便坐下来与老人下棋,而每局都是大禹败北。大禹向老人请教,老人说:你只知道“阻”,而不知道“疏”,当然是每局必败,这与治水是同样的道理……老人的话点醒了大禹,正当他言谢时,发现老人已不知去向。这时大禹才明白,这位老人是位神仙。大禹治水成功后,便在此地立下一碑,这就是著名的“禹王碑”。

  大禹治水,主张的就是疏导、疏通,因此,在这批文化界名人看来,岣嵝峰是“疏”文化的源头,有疏,才有和谐;有疏,才有兴旺;有疏,才有空间;有疏,才有未来。

  为了发扬光大“疏”思想和原创艺术,让“岣嵝峰与世界一起飞”,使艺术当代化、国际化,岣嵝峰景区创办了国际艺术村。

  艺术村群英荟萃,有国际艺术家,有高校专家,有文化界名人。

  艺术村的理念是以思想为内核,以艺术为载体,思想用艺术来表达,艺术蕴藏着思想,将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同时,追求当代国际艺术,即基于人类共同理想、普世价值作艺术,以其独创的力量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为此,有理由相信,岣嵝峰将以其独特的穿越力成为一张国际艺术名片。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莫雪松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