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碧萝深处非碧萝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何芬 李楚 编辑:彭俊 2013-09-08 20:03:05
—分享—

  南岳旅游网上说:南天门左右,并排耸立的海拔都在千米以上的六座高峰,它们彼此相联,从左到右顺序数来,峰名是金简、芙蓉、碧萝、烟霞、轸宿、祥光。六座青峰,起伏参差,像一座碧玉屏风。

  所谓南天门屏风六分之一的碧萝峰,作为山的形象,它是挺拔的,可是如果按照“天下名山僧占多“的逻辑,它又能留下什么呢?陪同记者一行采访的南岳区委党校校长陈德荣沉思罢了,说,湘南寺在碧萝与烟霞的山谷里,也可以说它是碧萝峰的名胜,寺里出过的天然和尚,是禅宗八祖希迁(号石头和尚)的入室弟子。其余名胜,时代久远,都湮灭了,就不强求了。

  爬过了烟霞峰,记者一行的足迹就在相邻的碧萝峰前踌躇了。

  前尘往事成云烟

  碧萝其名曰碧萝,可是“碧萝深处”的明代石刻却出现在烟霞峰懒残石旁,似乎说的就是烟霞峰景观。石刻为万历戊寅中秋后桂人理齐张孙正题。里面的“理齐”,与《红楼梦》中的“镇理齐治修缮宁荣”不知是否有同?或者与王维禅诗中“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同,或许是“齐理”的通用写法,为“整理”的意思。记者目前还未找到 “碧萝深处”出处。

  一张明嘉靖年间《南岳七十二峰图》也让记者颇为不解:在这张图上,烟霞峰在岳庙后的文定书院后,而现在烟霞峰所在的位置竟然标示为碧萝峰。此图上的南天门六峰。除金简峰在南天门左边,在会仙与紫盖峰之间外,其余五峰在南天门右边,错落生根,碧萝、轸宿、祥光尚且在一线上,而芙蓉峰在他们西方了。看来,根据这幅有点创作风格的平面图,探索峰名尚可,要寻找碧萝的方位,只会让人一头雾水。

  可以佐证的还有当代的《南岳区志》里对碧萝峰的记载。其中,对碧萝峰名的由来有介绍:在南天门右侧,左连芙蓉峰,右接烟霞峰,遍峰岩石,多结藤萝,漫山泛碧,故名碧萝峰。至于其方位,“碧萝峰右接烟霞、轸宿、祥光;左连芙蓉、金简诸峰,均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迤逦突立南天门前,连成一字横岭,拱负群峰,俯临万壑,形成一道高山屏岫,气势雄伟”。陈德荣出示了一张他们站在芙蓉峰朝东拍的照片,照片显示,芙蓉峰旁边依次为碧萝、烟霞两峰。

  对《南岳区志》中所述古迹胜景, “峰下有贯道泉、文珠洞、卓尔岩等胜迹。贯道泉畔有湘南寺,传说是唐代天然和尚的道场。寺在峰颈,紧临登山公路,寺前有小坪,可眺远景,四周碧萝漫绕,下瞰古镇平原,最饶幽趣。”据说都所言不虚。

  再往早了去看宋代道士陈田夫的《南岳总胜集》所叙述碧萝峰,云“与烟霞为邻。下瞰大明寺。当游山大路。观音岩,育王塔。皆列其下。俯视岳南。极目千里。”

  记者查到,柳宗元多次为南岳衡山的和尚题写碑铭,如《南岳弥陀和尚碑》、《南岳大明和尚碑》、《南岳般舟和尚碑》、《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南岳云峰寺和尚塔铭》等。其所写《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中记载,唐广德二年,始立大明寺于衡山,一个叫惠闻的佛教律学大师为寺首。

  大明寺是否还有,陈德荣也不得而知,但说早些时候和衡阳同样在研究南岳文化的谭民政见过一个大明寺遗迹。其余观音岩、育王塔,槛外之人皆不知所云,前尘往事已成云烟。

  天然赑屃天然和尚

  陈德荣说,碧萝峰已名不符实,现在磐石依旧,但上面没附什么藤萝。倒是山上往北向山谷伸展出,像人工堆砌的一样,有些像大庙御碑亭里的赑屃一样的石头。这些天然赑屃东西两侧有伴石,离的距离也差不多,形成一条沟,伸出稍短,从上向下观察,成“山”字形。

  赑屃,据说是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所以,南岳大庙里的赑屃常被摸得发亮。

  这下到了这天然赑屃之地,陈德荣那还不撒了欢地跑,只是一片雾气蒸腾之处,这些天造的石头,扑朔迷离,难不成是南岳诸峰天然道场的一个偈语?

  还在烟霞峰上时,陈德荣往铁佛寺以上的山上一指:“湘南寺在这上面,你们自己去看吧”,便算是给记者一个交代了。

  弄清湘南寺的渊源后,记者不由惊叹:“天然赑屃天然僧”,碧萝峰本应天然的景物得名,过去是碧萝,现在是赑屃,而说到人,那一定就是那位自然的天性得以在佛门保存的天然和尚了。

  记者从市图书馆研究员丁明那了解到,这个天然和尚原本是宛州(今河南南阳)人,俗姓邓,为一介书生。在他与庞蕴去长安赶考的路途上,遇到一位禅师点化后,毅然放弃了科举考试,而是一口气跑到南岳去见马祖道一。他不言不语,只是用双手托住额头,表示要求削发为僧。马祖道一见状,深知天然上一个不好管教的弟子。于是,便让他去找石头希迁做师父。

  天然找到石头希迁面前同样以手托头,不言不语,要求落发为僧。石头希迁不加理睬,却叫他下厨去烧火劈柴,这样一干就是三年。有一天,石头希迁吩咐僧徒们将寺院殿前的杂草铲除干净。天然一听,感到机会到了,于是赶忙端来一盆水,跪在希迁面前,请希迁为他剃度(寓意为清除杂草)。石头希迁至此,也只好给天然剃度了。谁知剃罢头后,希迁刚要开口为他说戒法,天然却掩着双耳就跑,再度到去见马祖道一。

  天然和尚进入僧人功课的僧堂后,不先去参拜马祖道一,而是骑在一个和尚的脖子上。其他的和尚大为惊异,急忙告诉马祖道一。道一一看原来是前几年托头要求落发为僧的书生,便脱口而出说了一句“吾子天然”。天然和尚趁势跪下一拜说:“谢师父赐法号。”天然和尚就是这样得到了当代两大高僧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的赐号,从而在中国佛教禅宗中取得了声誉与地位,成了六祖慧能的四世法孙,八祖希迁21位的入室弟子之一。

  天然和尚在外云游10年后,在河南南阳丹霞山结庵,称丹霞寺,自号“丹霞禅师”,故又称其为“丹霞天然”。天然开坛说法后,不少人慕名而来,一时间门下弟子如云,竟达到300余众。天然对弟子讲经说法与众不同,他对学佛的人却劝他们不要信佛的说法,其实正是宣扬了南派禅宗的主张,即心中有佛就有佛、就成佛。这种主张正适合了当时一批儒士们的思想,因此来投奔天然门下的,以儒生居多。石头希迁圆寂后,天然重返南岳衡山开创禅林,在南天门外建丹霞寺。天然由丹霞寺再移住湘南寺,最后在水月寺圆寂入灭。天然和尚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圆寂,唐穆宗封赠为“知通禅师”,墓塔葬在水月寺,塔名曰:“妙觉”。

  何时书遍湘南寺

  明代严嵩游南岳,作《湘南寺》诗一首赞道: “半岭遥闻深径钟,石堂萝薜护青松。草堂邀客供僧茗,此是云中第几峰。”过铁佛寺约800米,便至丹霞寺,由丹霞寺往上500米,就是碧萝峰附近的湘南寺了。湘南寺院为石墙铁瓦,是“1935年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站在寺院前的石台上,远眺苍茫。四周松杉掩映,古迹甚多。

  寺后有贯道泉,慈航石;寺左有文殊洞;寺右则有大慈洞,隐松岩等景点。对于只会体会性情天然的天然和尚的故事的记者一行,这些景点的数幅石刻倒比佛堂更值得玩味。

  在文殊洞上面十余丈远的地方,便是南岳有名的贯道泉。泉水从石缝里渗透出来,清冽异常。泉上石壁,刻着“性海扬波,吞吐日月;烟霞际会,掩映山河”的对联。对联旁边还刻着宋代兵部尚书赵方的诗句,诗云:“身健端须饱此心,面山临水极幽深,待余书遍湘南寺,却向钟山老定林”。泉边的多处石刻,苔藓覆盖,笔划仍可辨认。

  赵方生平,网络时代百度一下倒也方便。衡山人。他的父亲赵棠, 少年时跟胡宏学习, 慷慨有大志。赵方可惜生在金兵入宋的时期,光有一腔平定边疆大计的忠烈。据说,赵方去世时,当晚有颗大星在襄阳陨落。赵方以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的身份辞官, 他被赠官为银青光禄大夫, 累赠为太师, 谥号为“忠肃”。

  可惜,没有懂得的人告知记者,这首诗里是否有这个起身于儒生、却统帅边防十年的衡山人在战乱的年代对安定闲适的避世生活的向往,“待余书遍湘南寺,却向钟山老定林”?

  寺院的左边,沿着铺着花岗岩石板的路径可直通皇帝岩。路边有大悲洞。洞口有“俯瞰南天”四个正楷大字;旁边有明朝曾修撰《南岳志》的衡山知县彭簪的题刻,他自号“衡山七十二峰主”。洞内十分空旷。

  从大悲洞登山,有两条分岔石径。一条直抵山峰,石阶曲折,直通南大门;另一条依山盘旋,过卓尔岩,抵隐松岩。隐松岩上刻着“隐松古洞”四字,旁有明代壬申年间潭州周赞春题刻的一首诗,诗云:“风松在何处,云外影斑斑;隐现时无定,岩虚任云还”。岩虚任云还,可是赵方想要的生活。

  记者一行并不往寺庙里走,只往回路走。何时书遍湘南寺啊,湘南寺的花岩石板路已不是古迹,据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砌的,那些前尘往事的旧迹,就真正消散在这海拔一千米之上的云烟里了。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何芬 李楚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