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勘南岳七十二峰】天马峰:田园“画卷”还在喊痛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李生成 编辑:彭俊 2013-09-08 20:06:57
—分享—

  “五一”小长假前夕,我年内第二次来到湘潭,这一次则是为了探寻天马峰。由于大学时期曾在湘潭度过四年光景,加之寻峰当天春光明媚,因而相比今年第一次来湘潭时的兴奋,这一次走近湘潭的山山水水,更多的是亲切和温暖。然而,走了一圈之后,又生发出些许无奈与悲伤。

  “马吃衡山草,屙屎肥湘潭”

  在《南岳志》中,天马峰被称作为屏障峰,共有姊妹峰18座,主峰海拔420多米,形似骏马,而天马峰的名称也由此得来。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天马峰位于湘潭县花石镇、茶恩寺镇和衡山县岭坡镇的交界处。对此,民间有更形象的说法:“头在南岳,尾在湘潭”,“马吃衡山草,屙屎肥湘潭”。

  为了寻峰,我们一行人从衡阳市区出发,上南岳高速公路,经衡山县福田铺乡,最终来到茶恩寺镇的一个岔路口,与镇上的两位工作人员会合之后,驱车前往目的地。由于山路坑洼不平,我们一行人几乎一致表示:顶着这明媚的阳光,不如步行到天马峰,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果然,走了大概2公里上坡山路,我们就来到了天马峰山脚下,一路处处感受到泥土芬芳,更是让人直呼“很爽很难得”。

  山脚下的村庄整洁而静谧,俗称“蒋家冲”,而从行政区划上来讲,则为茶恩寺镇杨溪村天马组。“因为我们就在天马峰的山脚下,所以就叫天马组。”说起天马峰,当地人更多的略带一丝自豪。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对天马峰也是青睐有加。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王岱是湘潭人,游至天马峰,诗兴勃发,吟《渡花石登天马峰》诗曰:“半夜岩风雪满舟令,一横烟障隔如屏。寒深塞断荒鸡语,云重峰余天马青。路入幽岩梅早发,地当名岳气多灵。闻钟不敢攒眉去,为有溪头惠远亭。”

  远古传说主要有二

  天马峰既然身居南岳七十二峰之列,自是有它的独特之处,而关于天马峰的传说,当地主要有两个,但都颇为让人哭笑不得,慨叹人生难测。

  相传,一天,大禹治水来到楚地,只见洪水渺渺茫茫,水中呼救声凄凄惨惨。他忙撒下息壤(传说中的神土,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有一把息壤落在湘衡地带,分成三处。须臾间,三处息壤从水里冒出来,变成了三座小山,水里挣扎着的人得救了。大禹又疏浚河道,洪水渐渐沿着低洼的地方流了出去,后来,水势退了,老百姓纷纷回来,重建家园。

  三座小山起先都是一样高大,最南的一座叫南岳,中间的叫天马,北边的叫紫荆。后来,三山看到人间称兄道弟,呼儿唤女,好不亲切,觉得也应该像人类一样,论资排辈,分个大小。三山商议后,议定:今后,谁长得最高就尊谁为大哥。

  三座山中,数天马山求胜心最切。为当三山之长,天马山急不可耐,一夜之间就长了三百三十丈,不多久,山顶就挨着了青天。这天,玉皇大帝去灵霄殿上朝,忽然脚下猛地被什么东西一绊,跌了一跤,定睛一看,原来是天马山,它还不知足地一个劲往上长,竟长到灵霄殿来了。此山如此狂妄,刺破青天,这还了得!玉皇大帝盛怒之下,派三十六员雷神下凡严惩天马山。众雷神领命,来到天马山前各显神通,一时间电闪雷鸣,走石飞沙,火光四溅,雷神把天马山削得只留一百多丈才上天复旨。

  又有传说,有一天,朝廷派官兵来捕杀一位反抗朝廷、为民请命的“小天子”。玉皇闻奏,忙派天马下凡搭救。谁知,天马来迟,“小天子”已被官兵杀害。玉皇大怒,于是把天马贬放在凡间。

  田园“画卷”依然有痛

  家住蒋家冲、今年已经71岁的李福才正在菜园子里翻地,见我们问起关于自家后面的这座山峰,他停下了手中的活,热情地与我们攀谈起来。因为三面环山,当地每人分到的责任田只有零点几亩而已。

  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留在村子里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天马峰。李福才说:“卖竹子成了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况且,竹子的生长速度快,自然更替的速度也快,基本不用担心竹子会被砍光的问题。现在漫山遍野的都是竹子。”

  稍微勤快一点的人,也可能会种点蔬菜,种得多的还可以卖一些。当然,也有人会到山上去采集一些草药,以便补贴零用。但,总而言之,这种最基础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不能带来足够多的收入。像许多农村地区一样,当地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了一大主要的收入来源。

  让人惊讶的是,由于地形原因,当地的房子大都处于分散状态,大都为两到三层的小楼房,独门别院的也并不少见。但视力范围内,宽阔的水泥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我们笑称:“这公路不仅是村村通,而是户户通了。”

  而村子里环境卫生状况甚是良好,房前屋后基本见不到垃圾。待插秧的水田波光粼粼,随着微风不时泛起阵阵涟漪,而田间间或留有的一些油菜,则为略显素雅的田野增添了几多色彩,这难道不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乡村田园风景画吗?!

  但让李福才无奈的是,由于劳动力稀缺,当地一旦发生山火,大伙只能望火兴叹。“一般是等火自然熄灭,村民顶多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以便减少过火面积。近些年,有的地方甚至每年都要烧一次。”

  为了交通便利,当地人在天马峰的山腰修了一条路道,道路两旁大都为低矮的灌木丛。但过去整理梯田的印记仍然清晰可见。李福才说:“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种了好多树。”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许多要几个人才能环抱的参天大树,最终都被投入到火炉之中,难逃一劫。据传,山上曾经建有寺庙,如今早已不见踪影。

  更不能忽视的是,人类放肆的开采活动对天马峰的破坏。天马峰盛产青石板,纹路细腻,质地坚韧,琢磨可鉴,能与汉白玉媲美。据光绪《湘潭县志·山水》与1948年《湘潭文献》第23期载:“天马山,昔年石工采攻青石,积岁成岩。”现在,青石大多用作建筑装饰材料,或加工成石人、石马、石狮、石虎等工艺美术制品。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外地老板购置大量的机械化开采设备,曾经蜂拥来到天马峰。整个天马峰靠湘潭一侧,可以说是遭受过“千刀万剐”之祸,属于当地村集体所有的板栗基地也一再萎缩。

  如今,已经禁止大规模开采石矿了,但天马峰被切割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而零星的石矿开采仍在继续,伤痛依然存在……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李生成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