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西州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湘西州社科联 作者:湘西州委党校2009年中青班就业课题调研组 编辑:彭俊 2012-05-17 09:54:02
—分享—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湘西州的就业情况,州委党校2009年中青班就业课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州劳动保障局、凤凰县、保靖县等地,就我州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开座谈会、查资料、看现场等多种形式,了解了湘西州就业工作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湘西州就业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湘西州就业工作现状

  (一)湘西州就业基本就业基本情况

  1.湘西州劳动力就业状况。截止2008年底,我州有人口27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9万、农村人口179.96万。总人口中,有从业人员168.15万人,其中,城镇36.68万、农村131.47万。截止目前,城镇劳动力就业累计达35万多人(含6万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49万人;城镇失业率4.3%,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概在20万人左右。

  2.湘西州劳动者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全州从业人员从三次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91.93万人、占54.6%,第二产业25.82万人、占15.43%,第三产业50.4万人、占29.97%;从农村看,大约有70-80万人从事农务,有45万人以上常年外出务工;从城镇看,全州有25万余人在国家党政机关及国家企事业单位从业,占全州城镇从业人员的七分之五,还有10余万人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

  3.2009年湘西州就业新动态。全州新增城镇就业2003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696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512人)、扶持创业人数1000人。对200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实行100%的就业援助,实现动态清零。稳定劳动力转移就业488100人。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16万余人。

  (二)湘西州就业工作的主要成绩

  1.落实了促进就业相关政策。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按照“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推行了22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加强了公共就业服务。如劳动部门综述为“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和“六补两贷一扶持”的优惠政策,影响很大,深受企事业单位及劳动者欢迎。“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降低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每月为参保单位及个人减轻负担200元左右;对困难企业实行缓期6个月缴纳社会保险费,仅今年来,就为全州各类困难企业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费2000多万元;落实了失业保险基金115万余元,保证了社会保险补贴的支付。“六补两贷一扶持”主要从劳动者培训、职介、社保、岗位、贷款贴息、特定政策补助等方面多方给予补贴促进就业,今年来,全州共有16949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2926.1万元、18984人享受职业培训补贴1286.68万元、37792人享受职业介绍补贴242.5万元、5884人享受岗位补贴588.4万元、落实特定政策补助2315.7万元;85人享受小额担保贷款216万元,贴息128.2万元;成功扶持1000人创业,带动5000余人就业。

  2.加大了工作力度,推行就业新举措。一是实施“四个就业特别计划”。主动融入已开工建设的吉茶高速、吉怀高速、张花高速、凤大高速等8个国家重点工程,实施重点工程特别就业计划,吸纳9600余人就业;及时介入落户我州的干化水泥项目等13个产业,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就业特别计划,帮助5万多人实现就业;准时进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技能和素质的需求空间,实施职业培训特别计划,仅今年就完成培训近5000人,其就业率达98%;准确切入我州民族民间产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特别计划,吉首依托乾州古城打造全省第二个省级创业园“湘西坊”,预计可承载1200户创业,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其它7县也根据本地特点,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创业街。二是开展劳务对接,搭建就业平台。劳动保障部门2009年陆续开展“农民工就业春风行动”、“失业人员专场招聘会”等9个专项就业对接活动,邀请用人单位850家,提供就业岗位3.8万个,仅“湘西州秋季联运招聘活动”就邀请“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发达地区233家用人单位,使现场1.3万求职者有6500余人求职成功。州职介中心与江苏省昆山市劳动保障局签订了人力资源协议书,我州成为昆山市人才交流合作基地。吉首大学、湘西职院等13家学校分别与昆山、扬州、宁波、广州等地区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强力帮扶就业。突出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已逐渐形成以吉首“货运司机”、龙山“电子装配工”、保靖“电车缝纫工”、花垣“冶金冶炼工”、永顺“工艺石匠”、古丈“茶艺工”、泸溪“餐饮服务员”、凤凰“特色土菜厨师”为代表的8大劳务品牌。今年已完成各类技能培训4.9万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2800人,10567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对城市零就业家庭、“4050”下岗失业人员等10类人群实施“七大援助”,即: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援助、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援助、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岗位援助、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援助、基本生活保障援助,取得显著效果。四是努力加大投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全州今年共争取到位就业和社保专项资金4亿余元,其中,就业专项资金就达1.7亿元,加大了就业投入。根据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要求,全州累计建成完善了105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和62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州、县市、乡镇、社区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目前,下按省劳动保障厅、省编办、省财政厅《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湘劳社工字[2009]48号)的要求,正进一步从机构、编制方面完善。五是跟踪开展就业维权活动,保障从业人员权益。不仅对州内从业合法权益高度关注,而且,尽一切可能帮助我州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今年,成功帮助了一些到广州等地务工的我州籍农民工争取到巨额工伤医疗补助等。

  二、湘西州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州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一是我州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第二、第三产业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为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载体;二是全州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工作队伍日益成熟,为推进就业工作打下较好基础;三是国家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日益完善,为各类从业人员顺利就业提供了动力;四是就业法律法规日益健全,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我州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州内就业容量小,门路窄,劳务输出压力大。从三次产业看,2008年,第一产业农村从业人员为91.93万人,实际只需要60-70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5.82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员18.03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7.79万人,就业容量偏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0.4万人,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5万人、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59万人、批发零售业15万人、食宿餐饮业5.05万人、其他从业人员23.76万人,说明我州由于工业不发达,特别是轻工业不发达,不能激发大批从业人员像先进地区那样从事营销工作。我州农村当前还有需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20多万人,同时,还有1万多大中专毕业生、2万多下岗失业人员、每年4000余名城镇新成长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正因州内就业容量小、门路窄,所以我州劳务输出的压力非常大。

  二是我州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且对劳动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就业效益低。我州劳动者有一技之长的一般月收入都在2000-3000元,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技之长者月收入也普遍在3000元左右。但我州转移就业人员90%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手工劳动。可是,每年劳动部门组织的大量劳动技能培训,积极主动参加培训的人却非常少,特别是一些长期性劳动技能培训,适龄从业人员基本都不愿意参加。当然,这其中有无钱投入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应该还是思想认识不足,只重眼前短期利益,得过且过,对提高自身素质,掌握1-2项劳动技能的重要性没有迫切要求造成的。因此,我州近5年来转移到州外就业人员每年都在45万人以上,但年劳务收入只有50亿元左右,可以说就业效益非常低。

  三是州内促进就业,特别是促进大量自主创业的政策一般化,不能激发我州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强烈欲望。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我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是确保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法律法规动力。但目前我州纵、横向比较研究没有系统化、具体化,特别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22条、第25条、第34条、第35条、第56条至第71条以及我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第28条、第30条、第52条、第53条、第54条,还没有有组织、有计划、多课题、成系统地展开具体的跨层次、跨州域、跨地区调研,因此也不能有理有据更多的争取上级支持并加大投入,从而推动我州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促进我州拓宽就业渠道。从调研情况看,我州中小企业总量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到2008年底,只有规模以上企业332户从业人员不过10来万人,乡镇企业也只有7337个从业人员62743人。从国际促进就业成功经验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目前,我州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缺乏特殊优惠的推动政策,不能有效刺激投资,更不要说刺激大量自主创业。缺乏就业载体,要解决我州就业问题任重道远。

  四是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需要仍不匹配,公共服务职能亟待加强。从硬件看,我州基本建成州、县市、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但县市欠人员、欠场地、欠经费、欠设备问题突出;乡镇则基本挂靠乡镇原来的“七站八所”,没有人员编制及配套办公设施;新建社区配备了部分场地、人员、设备,但同样急待充实完善。从软件看,劳务信息平台还没有搭建起来,从州内到州外的用工单位、职介、技能培训、劳动保障服务等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还是空白,老百姓外出打工基本还靠“亲戚喊、朋友引、老乡带”,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没有多项选择的机会。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湘西州就业工作的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是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精髓的延续。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医疗、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民生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攻方向。其中,扩大就业,无疑是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最主要途径。湘西州作为经济落后地区,更应该把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强力措施,努力加快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民富州强。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开发就业新平台。扩大就业关键要有就业平台。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就业载体不断扩容的过程。据省有关专家测算,“我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相应带动18万个就业机会的增加。”以此类推,我州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至少应能带动10000个左右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湘西州要解决深层次的就业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很低,2008年34.3%,远低于全省的42.15%、全国的45.7%的城镇化水平。因此,我州提高城镇化水平,拓展就业空间余地很大。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加大投入,抓好现有城市的扩容增量,抓好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工作,力争到2015年吉首市城区人口达到25万以上,其它七个县城城区人口也要增加3-5万人以上。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扩充农村建制镇规模,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推动现有建制镇人口规模平均达到1万人左右;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再发展10个左右的建制镇。要通过实施多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在2015年前,力争使我州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从而扩大我州就业平台,为我州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舞台。

  (二)突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就业新载体。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多,创新活力强,在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从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不断建立完善支持体系,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欧、美、日等劳动力就业问题80%以上靠中小企业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95%以上的就业机会靠中小企业提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就业的主要岗位提供者仍然是中小企业。我国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基地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关键仍在于那里中小企业给这些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中央对中小企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对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信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293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60%,并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国务院最近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文件,从发展环境、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改进对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促进政策措施。我州应尽快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我州的发展目标、组织领导、促进政策、推动措施。要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突出在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方面,推动我州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我州中小企业个数翻一番,达到15000个左右,提供就业机会20万个以上。

  (三)改革就业制度,完善就业运行机制。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要建立健全就业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运行机制。首先,要真正消除城乡户籍隔离制度。要真正从进城农民工最关切的吃、住、行入手,从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教育平等入手,从农民工关注的自身养老、就医问题入手,尽快消除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清理并废止“限农、歧农、排农”的政策规定,进一步放松对农民工就业地入户的行政控制,改变农民工“进城进厂不算城里人”的尴尬状况,引导他们逐步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城镇社区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转移。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城镇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都需要解除土地对其的制约。我州乡镇企业80%以上分布在乡村,长期与城镇化进程脱节,致使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真正使小城镇能够合理布局,使乡镇企业能够连片集中发展,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全员保障制度。要从劳动用工、工资分配、教育培训、社会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不断创新制度,调整政策,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特别要针对我州劳动者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努力做到“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从而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拓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使所有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预期得到满足。

  (四)坚持城乡统筹,规范管理,推动我州劳动力市场健康发育。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要解决我州就业问题同样需要坚持城乡统筹,规范管理。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制度性壁垒,都有了强大的法律依据。我州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完善地方性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为培育全州统一、城乡一体、运行规范、竞争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周到、覆盖面广、组织成本低、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通达的先进“劳动力连锁超市”,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我州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非常突出,要扩大我州劳动力市场覆盖半径与触角,并积极向州外、省外乃至国外拓展和延伸,以利我州劳动者能在更大时空的就业竞争中获取更多就业机会,需要切实加大投入,尽快建立健全州、县市、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州委、州人民政府应该在这次大部委制改革的时候,加强劳动保障服务职能,建立完善服务就业工作的机构编制建设,调整充实高素质的劳动就业服务队伍,严格就业服务工作管理;要尽量满足就业服务方面的工作经费,确保就业服务体系正常高效运转。

  (五)加快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州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要扩大我州劳动力市场覆盖半径与触角,并积极向州外、省外乃至国外拓展和延伸,以利我州劳动者能在更大时空的就业竞争中获取更多就业机会,需要切实加大投入,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州、县市、乡镇、社会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州委、州人民政府应该抓住这次国家大部委改革的契机,建设完善四个体系:第一,要建设完善就业责任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明确促进就业工作职责,把就业、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等工作纳入每年的目标管理;要把狠抓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结合起来。第二,要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真正实现就业市场导向,充分体现劳动力的商品价值;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州、县市、乡镇、社区就业平台,建议每个乡镇、社区配备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并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及设施。第三,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居有所住,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劳动者才能安居乐业。我州目前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应继续执行。同时,还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障面步伐,为下岗失业人员、非公有制就业人员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努力做到“社会保障体系跟着你,哪里就业都一样”。第四,要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州、县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监察执法职能,从企业用工、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清理工资拖欠、仲裁劳动争议等方面加强监察执法,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政策促进,努力推动全员就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失业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推动充分就业只是作为一种努力目标而存在。但是,作为政府,推动全员就业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因此,制定强有力的促进就业政策,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从我州来看,首先,要明确就业优先原则。要把培育劳动力大容量吸纳与转移载体,扩大城乡就业作为战略重点,纳入全州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要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一并规划和部署。其次,要明确突出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则。要制定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信息政策,鼓励就业密度高、容纳潜力大的行业优先发展。要从提高就业增长率方面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要从提高就业弹性的角度重点扶持富于竞争力的、以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等加工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再次,要突出提高劳务效益原则。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舍得投入,切实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我州劳动者素质。劳动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做好日常劳动技能培训工作;要主动出击,积极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联系,组织好劳动者定点培训工作;要制定政策,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每年集中一定资金,免培训费、补贴食宿费甚至车费,开展弱势群体劳动技能培训,使这些人都能掌握1-2门劳动技能,实现高效就业;政府要给予劳动保障部门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上争资金,加大对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投入,促进我州就业工作快速发展。

  上一篇:湘西州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崛起与毗邻地区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湘西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与思考

来源:湘西州社科联

作者:湘西州委党校2009年中青班就业课题调研组

编辑:彭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闻网首页